跨国公司生产外包战略及其管理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 ·生产外包的背景 | 第9-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3-16页 |
| ·理论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 第2章 概念,机理和动因分析 | 第17-35页 |
| ·生产外包的内涵与外延 | 第17-25页 |
| ·生产外包的概念 | 第17-21页 |
| ·生产外包的类型 | 第21-25页 |
| ·生产外包的机理分析 | 第25-33页 |
| ·交易费用分析 | 第25-29页 |
| ·资源互补分析 | 第29-31页 |
| ·价值链分析 | 第31-32页 |
| ·关系/网络分析 | 第32-33页 |
| ·生产外包的现实动因 | 第33-35页 |
| ·实现规模经济 | 第33页 |
| ·降低成本与风险,改善财务状况 | 第33-34页 |
| ·聚焦核心功能 | 第34页 |
| ·增强灵活性和速度 | 第34-35页 |
| 第3章 外包/自制决策分析 | 第35-53页 |
| ·内部化优势及其现实限制 | 第35-41页 |
| ·内部化优势 | 第35-37页 |
| ·内部化优势的现实限制 | 第37-41页 |
| ·外包╱自制决策模型 | 第41-48页 |
| ·主要理论的回顾 | 第41-44页 |
| ·修正后的外包/自制决策分析 | 第44-48页 |
| ·专业代工的兴起 | 第48-53页 |
| 第4章 选择跨国代工企业 | 第53-72页 |
| ·代工企业的绩效和能力 | 第53-58页 |
| ·代工企业的绩效 | 第53-54页 |
| ·代工企业的整体能力 | 第54-58页 |
| ·转换成本 | 第58-64页 |
| ·转换成本的存在 | 第58-60页 |
| ·转换成本的关联因素 | 第60-64页 |
| ·社会资本 | 第64-68页 |
| ·组织间信任 | 第65-66页 |
| ·社会关系 | 第66-67页 |
| ·外包经验 | 第67-68页 |
| ·代工企业的基本要素 | 第68-72页 |
| ·代工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 第69页 |
| ·生产外包的操作制程 | 第69-70页 |
| ·代工企业的特点 | 第70-72页 |
| 第5章 跨国生产外包中的知识转移 | 第72-87页 |
| ·组织学习 | 第72-76页 |
| ·知识的取得 | 第74-75页 |
| ·内部知识处理 | 第75页 |
| ·内部知识应用 | 第75-76页 |
| ·生产外包中知识的转移 | 第76-80页 |
| ·知识跨国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80-82页 |
| ·国家文化的差异 | 第81页 |
| ·组织系统的差异 | 第81页 |
| ·相互信任水准 | 第81-82页 |
| ·知识外溢及防弊措施 | 第82-87页 |
| ·知识外溢的风险 | 第82-85页 |
| ·外溢风险的控制 | 第85-87页 |
| 第6章 生产外包的战略性管理 | 第87-105页 |
| ·竞争性管理 | 第87-90页 |
| ·引入适度竞争 | 第87-89页 |
| ·合同管理 | 第89-90页 |
| ·合作伙伴性管理 | 第90-95页 |
| ·伙伴关系的含义 | 第90-91页 |
| ·伙伴关系的负面因素及其克服 | 第91-93页 |
| ·负面因素的克服 | 第93-95页 |
| ·提升伙伴关系 | 第95-105页 |
| ·共同行动 | 第96页 |
| ·早期介入 | 第96-97页 |
| ·相互依赖 | 第97页 |
| ·关系持续 | 第97-98页 |
| ·信息分享 | 第98-105页 |
| 第7章 代工是制造业现代化的捷径 | 第105-122页 |
| ·我国发表现代化制造业的迫切性 | 第105-114页 |
| ·制造业是强国富民之本 | 第105-109页 |
| ·我国制造业现代化的现实限制 | 第109-111页 |
| ·外包是制造业现代化的捷径 | 第111-114页 |
| ·全球生产外包的机遇 | 第114-118页 |
|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之一 | 第116-118页 |
| ·提升我国企业的代工竞争力 | 第118-122页 |
| ·努力进入供应商名单 | 第118页 |
|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 第118-119页 |
| ·自创品牌与代工共存的协调 | 第119页 |
| ·加强组织学习 | 第119-12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22-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 中文部分 | 第128-131页 |
| 英文部分 | 第131-135页 |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