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绪论 | 第16-33页 |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6-19页 |
·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趋势的要求 | 第16页 |
·现实与理论的冲突 | 第16-19页 |
·主要问题和研究前景 | 第19-22页 |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研究前景 | 第19-22页 |
·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 第22页 |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逻辑框架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4-25页 |
·研究创新 | 第24-25页 |
·研究不足 | 第25页 |
·相关概念分类和界定 | 第25-33页 |
·基本分类 | 第25-2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3页 |
2 控制权相关理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 | 第33-45页 |
·新制度经济学的控制权理论 | 第33-36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合约“不完全性”造成合约控制机制失灵 | 第33页 |
·新古典产权学派认为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和控制权安排应该对应 | 第33-34页 |
·超产权理论认为竞争所触动的控制机制是决定企业长期绩效的一个基本因素 | 第34-35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 | 第35页 |
·公司治理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 第35-36页 |
·控制权并购的动因假说 | 第36-40页 |
·自负假说 | 第36页 |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 第36-37页 |
·控制权增效假说 | 第37-40页 |
·控制权增效相关的理论模型 | 第40-45页 |
·委托收购的控制权增效模型 | 第40-44页 |
·企业法人控制权的融资效应模型 | 第44页 |
·最优企业法人控制权配置契约设计模型 | 第44-45页 |
3 控制权变更:制度路径和模型分析 | 第45-62页 |
·公司控制权界定和演进的分析框架 | 第45-47页 |
·从企业所有权到企业控制权的形成 | 第45-46页 |
·控制权变更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理 | 第46-47页 |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福利效应 | 第47-49页 |
·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微观效率分析 | 第49-52页 |
·控制权并购交易博弈均衡模型 | 第52-62页 |
·控制权收益静态模型 | 第52-54页 |
·控制权收益侵占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54-58页 |
·董事会独立性和总经理控制权监督的博弈分析 | 第58-62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更现状分析 | 第62-85页 |
·高管人员更换的文献综述 | 第62-63页 |
·我国控制权变更现状分析 | 第63-74页 |
·样本与高层更换的一般数据 | 第63-67页 |
·高管人员更换原因陈述 | 第67-68页 |
·高管人员更换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68-74页 |
·模型构建 | 第74页 |
·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 第74-79页 |
·数据来源及其变量定义 | 第74-75页 |
·主成分分析及其命名 | 第75-76页 |
·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 第76-79页 |
·现实冲突与国际比较 | 第79-84页 |
·美国公司并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第79-83页 |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潜在治理冲突和未来演变趋势 | 第83-84页 |
·结论和启示 | 第84-85页 |
5 控制权变更中大股东掠夺与相关利益者保护 | 第85-109页 |
·大股东掠夺与投资者保护: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85-87页 |
·并购交易大股东掠夺实证分析 | 第87-95页 |
·大股东掠夺:理论回顾 | 第87-88页 |
·大股东掠夺描述统计 | 第88-92页 |
·大股东掠夺的决定因素分析 | 第92-93页 |
·回归方程 | 第93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页 |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投资者利益保护与企业绩效 | 第95-109页 |
·文献回顾 | 第95-97页 |
·研究目的 | 第97页 |
·研究假设 | 第97-100页 |
·数据及其描述性统计 | 第100-103页 |
·回归分析 | 第103-108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6 领导权结构与董事会特性 | 第109-137页 |
·领导权结构与控制权变更效率 | 第109-120页 |
·中国控制权变更的上市公司领导权结构设置概况 | 第109-110页 |
·两职设置与治理效率的关系及研究假设的建立 | 第110-112页 |
·研究设计与统计检验 | 第112-120页 |
·研究结论 | 第120页 |
·董事会特性与控制权效率 | 第120-137页 |
·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行为及其治理合约 | 第120-123页 |
·数据来源、现状描述及其假说 | 第123-128页 |
·假设检验模型及其结果分析 | 第128-135页 |
·研究结论 | 第135-137页 |
7 所有权结构影响控制权变动的实证分析 | 第137-161页 |
·引言 | 第137-138页 |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 第138-140页 |
·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分析 | 第140-141页 |
·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变更:实证研究 | 第141-16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142页 |
·样本来源和模型概述 | 第142-152页 |
·股权集中度的国际比较 | 第152-153页 |
·股东行为与控制权变更效率 | 第153-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8 控制权变更与绩效影响 | 第161-186页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61-163页 |
·研究设计 | 第163-165页 |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163-164页 |
·公司绩效指标选取释义 | 第164-165页 |
·模型与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165-174页 |
·样本描述 | 第165-166页 |
·控股股东变更与经营业绩的关系 | 第166-172页 |
·控制权变更与经营业绩 | 第172-174页 |
·小结 | 第174-176页 |
·控制权变更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176-183页 |
·文献回顾 | 第177页 |
·样本的选取程序 | 第177-178页 |
·方法设计 | 第178-180页 |
·统计结果 | 第180-182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82-183页 |
·进一步探讨 | 第183-186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86-204页 |
·控制权变更合约安排的优化目标 | 第186-18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7-190页 |
·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关键因素之一 | 第187-188页 |
·高管人员变更公开缘由和深层原因 | 第188页 |
·控制权变更中的大股东掠夺 | 第188-189页 |
·控制权变更中的相关利益者保护 | 第189页 |
·控制权变更中的领导权结构和环境影响 | 第189页 |
·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行为与控制权变更状态和绩效的关系 | 第189-190页 |
·控制权变更中公司绩效的影响 | 第190页 |
·优化控制权变更合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 第190-204页 |
·改善股权结构,股权多元化和流通化 | 第190-193页 |
·强化董事义务和责任意识,建立董事长、总经理的分离机制 | 第193-194页 |
·优化独立董事制度安排,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和决策科学性 | 第194-197页 |
·加强控制权收购过程中相关者利益的保护 | 第197-200页 |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200-201页 |
·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员职业市场,加强经理人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 | 第201-202页 |
·从债权治理角度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 | 第221-222页 |
致谢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