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选矿流程与方法论文--选后处理作业论文

利用川南硫铁尾矿高岭土制备特种水泥和微晶玻璃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1 概述第10-17页
 1.1 川南硫铁尾矿简介第10-11页
  1.1.1 产出层位第10页
  1.1.2 资源分布概况第10页
  1.1.3 高岭石粘土岩资源储量第10页
  1.1.4 川南硫铁矿开发利用现状第10-11页
 1.2 川南硫铁尾矿成分及特征第11-12页
  1.2.1 原矿特征第11页
  1.2.2 尾矿的成分及特征第11-12页
 1.3 硫铝酸盐特种水泥的特点和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1 硫铝酸盐特种水泥简介第12页
  1.3.2 常见硫铝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组成第12-13页
  1.3.3 利用川南硫铁尾矿制备硫铝酸盐水泥的可行性第13页
 1.4 矿渣微晶玻璃的特点和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1 矿渣微晶玻璃概述第13-14页
  1.4.2 矿渣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4.3 富铁矿渣微晶玻璃研究开发现状第14-15页
 1.5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5-17页
2 制备硫铝酸盐水泥第17-32页
 2.1 制备硫铝酸盐水泥所需的原料第17页
 2.2 制备硫铝酸盐水泥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第17-18页
 2.3 制备硫铝酸盐水泥的实验第18-21页
  2.3.1 生料制备第18-20页
   2.3.1.1 原料准备第18页
   2.3.1.2 成分设计第18-20页
   2.3.1.3 原料的粉磨第20页
  2.3.2 熟料的煅烧第20-21页
   2.3.2.1 生料成球第20页
   2.3.2.2 熟料的煅烧第20-21页
   2.3.2.3 水泥熟料的粉磨第21页
  2.3.3 水泥性能测试第21页
   2.3.3.1 水泥比表面积的测定第21页
   2.3.3.2 f-CaO的测定第21页
   2.3.3.3 水泥的凝结时间测定第21页
   2.3.3.4 水泥强度测试第2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1-32页
  2.4.1 水泥熟料的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1-26页
   2.4.1.1 水泥熟料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第21-25页
   2.4.1.2 水泥熟料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5-26页
  2.4.2 水泥的物理化学性能第26-27页
   2.4.2.1 水泥熟料的化学组成第26-27页
    2.4.2.1.1 水泥熟料中的f-CaO含量第26页
    2.4.2.1.2 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第26-27页
   2.4.2.2 水泥熟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第27页
  2.4.3 对影响各配方熟料矿物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讨论第27-29页
   2.4.3.1 高硅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烧成温度探讨第28页
   2.4.3.2 铁相在高铁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28-29页
   2.4.3.3 中间相C_2AS在高铝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中的形成机理探讨第29页
  2.4.4 熟料矿物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探讨第29-32页
   2.4.4.1 主要水泥矿物的水化机理及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29-30页
    2.4.4.1.1 C_2S的水化机理及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29页
    2.4.4.1.2 C_4AF的水化机理及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29-30页
    2.4.4.1.3 C_4A_3(?)的水化机理及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30页
    2.4.4.1.4 C_2AS的水化机理及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30页
   2.4.4.2 对硫铝酸盐水泥强度的影响因素的讨论第30-32页
    2.4.4.2.1 熟料矿物水化所得浆体对强度的影响第30-31页
    2.4.4.2.2 熟料矿物组成对水泥强度的影响第31-32页
3 制备深、浅色微晶玻璃第32-50页
 3.1 制备微晶玻璃所需原料第32页
 3.2 制备微晶玻璃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2-33页
 3.3 制备微晶玻璃的实验第33-38页
  3.3.1 原料准备第33-34页
   3.3.1.1 尾矿预处理(提取净水剂)的实验第33-34页
   3.3.1.2 制备配合料第34页
  3.3.2 微晶玻璃成分设计第34-36页
   3.3.2.1 主晶相的确定第34-35页
   3.3.2.2 晶核剂的选择第35页
   3.3.2.3 玻璃基础成分的设计第35-36页
  3.3.3 玻璃的熔制第36页
  3.3.4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第36-38页
   3.3.4.1 差热分析第36-37页
   3.3.4.2 晶化工艺的选择第37-38页
  3.3.5 晶相鉴定和性能测试第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50页
  3.4.1 制备深色微晶玻璃的影响因素第38-42页
   3.4.1.1 高铁含量对深色微晶玻璃制备的影响第39-40页
    3.4.1.1.1 玻璃溶制过程中的溢液现象及其解决第39页
    3.4.1.1.2 铁元素的变价性对玻璃颜色的影响第39-40页
    3.4.1.1.3 Fe_2O_3对玻璃析晶的影响第40页
   3.4.1.2 深色微晶玻璃的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0-42页
   3.4.1.3 TiO_2与Fe_2O_3相互作用对玻璃晶化后颜色的影响第42页
  3.4.2 提取铁铝混合净水剂工艺的确定第42-46页
   3.4.2.1 煅烧温度对氧化铝、氧化铁浸出率的影响第42-43页
   3.4.2.2 反应时间对氧化铝、氧化铁浸出率的影响第43页
   3.4.2.3 盐酸浓度对氧化铝、氧化铁浸出率的影响第43-44页
   3.4.2.4 盐酸用量对氧化铝、氧化铁浸出率的影响第44页
   3.4.2.5 二次酸浸循环工艺对浸出率的影响第44-45页
   3.4.2.6 提取铁铝混合净水剂的最佳工艺参数第45-46页
  3.4.3 制备浅色微晶玻璃的影响因素第46-49页
   3.4.3.1 玻璃配方对玻璃熔制的影响第46页
   3.4.3.2 浅色微晶玻璃的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6-47页
   3.4.3.3 P_2O_5在玻璃分相中的作用机理第47-48页
   3.4.3.4 晶核剂(TiO_2)在玻璃核化、晶化时的作用机理第48-49页
  3.4.4 深、浅色微晶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第49-50页
4 成本核算第50-51页
5 本研究的意义第51-52页
6 结论及展望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
下一篇:进化决策的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