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进化决策的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目录第1-13页
摘要第13-17页
Abstract第17-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55页
   ·引言第23-24页
   ·研究背景第24-34页
     ·决策、决策分析与智能决策第24页
     ·主观型决策与求解第24-26页
     ·客观型决策与求解第26-28页
     ·专用决策与一般决策第28页
     ·智能决策第28-30页
     ·智能决策技术面临的挑战第30-33页
     ·进化计算及其发展趋势第33-34页
   ·进化决策第34-40页
     ·进化决策思想的提出第34-35页
     ·进化决策方法第35-38页
     ·进化决策的研究内容第38-40页
   ·与进化决策相关的研究领域第40-47页
     ·非机器学习类的智能决策模型第40页
     ·机器学习领域非进化计算类智能决策模型第40-43页
     ·作为交叉学科母学科的决策分析模型第43-44页
     ·进化计算在决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44-46页
     ·进化决策与进化优化第46-47页
   ·本文工作概要第47-5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第47-51页
     ·本文的组织第51-52页
     ·几点补充说明第52-55页
第二章 进化计算概述第55-65页
   ·进化计算基本概念第55-58页
     ·基本思想第55-56页
     ·基本分类第56-58页
   ·遗传算法第58-65页
     ·简单遗传算法(SGA)第58-59页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第59-60页
     ·遗传算法的评价标准第60页
     ·遗传算法的设计决策第60-61页
     ·遗传算法的主要优点第61-62页
     ·当前的研究内容第62-65页
第三章 基于MI函数的多元函数逼近第65-87页
   ·本章摘要第65页
   ·引言第65-67页
   ·基于MI函数的单调函数逼近第67-72页
   ·基于MI函数的一般函数逼近第72-75页
   ·进化逼近第75-79页
     ·单调函数的进化学习第76-77页
     ·一般函数的进化学习第77-79页
   ·进化逼近实验及应用第79-85页
     ·MAGA:单调函数进化逼近实验第79-81页
     ·UAGA:一般函数进化逼近实验第81-84页
     ·MI函数进化逼近用于决策策略学习第84-85页
   ·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基于试验设计的进化逼近算法参数优选第87-97页
   ·引言第87-88页
   ·试验因素与水平选择第88页
   ·试验设计表选择第88-89页
   ·参数水平划分与优选试验设计第89-90页
   ·试验结果第90-91页
   ·算法性能分析与改进第91-93页
   ·算法长期搜索性能分析、优化及算法参数优选第93-97页
     ·算法长期搜索性能分析第93-94页
     ·多种群算法的保护区策略第94-95页
     ·长期搜索算法参数优选第95页
     ·单调逼近最优解搜索试验第95-97页
第五章 多元函数的梯田逼近法第97-131页
   ·本章摘要第97页
   ·引言第97-100页
     ·梯田逼近法原理概要第97-99页
     ·研究背景第99-100页
   ·MTAM:多元单调函数的梯田逼近法第100-115页
   ·UTAM:多元一般函数的梯田逼近法第115-117页
   ·进化逼近实验第117-129页
     ·基本原理第117-119页
     ·基于MTAM的单调函数进化逼近实验第119-122页
     ·基于UTAM的一般函数进化逼近实验第122-123页
     ·算法性能分析、二次逼近法和适应性适应值策略第123-125页
     ·新方法实验及结果第125-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结论和讨论第129-131页
第六章 基于多元单调函数逼近的多目标进化决策及应用第131-149页
   ·引言第131页
   ·多目标决策问题与决策分析第131-136页
     ·决策问题及其难点第131-132页
     ·价值函数存在定理第132-133页
     ·传统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第133-136页
   ·基于多元单调函数逼近的多目标进化决策模型第136-138页
   ·收益/耗费型多目标智能决策问题第138-139页
   ·自主勘查机器人智能控制器设计问题第139-141页
     ·积木世界第139-140页
     ·机器人第140页
     ·问题描述第140-141页
   ·问题建模第141-143页
     ·基本分析第141-142页
     ·综合评估函数模型第142-143页
   ·机器人控制器模型第143-144页
   ·基于EDMMFA的机器人控制器进化设计实验第144-147页
     ·遗传算法第144-146页
     ·实验结果第146-147页
   ·小结第147-149页
第七章 随机试验型适应值计算第149-167页
   ·引言第149页
   ·分布模型估计与检验第149-151页
   ·性能期望估计第151-154页
   ·样本选择第154-158页
   ·测试集选择第158-159页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第159-161页
   ·附录第161-167页
  附录A. 实验数据命名约定第161页
  附录B. 本章所用实验数据第161-163页
  附录C. 分布的拟和优度检验(x~2检验和偏度、峰度检验SKT)第163-165页
  附录D. 本章部分定理证明第165-167页
第八章 基于候选方案排序的进化决策方法第167-185页
   ·本章摘要第167页
   ·引言第167-169页
   ·基于候选方案排序的进化决策模型第169-171页
   ·积木收集机器人控制器设计问题第171-173页
     ·积木世界第171-172页
     ·机器人第172-173页
     ·问题描述第173页
   ·控制器模型与进化决策第173-175页
   ·排序遗传算法第175-180页
   ·进化机器人实验及结果第180-182页
   ·小结第182-183页
   ·致谢第183-185页
第九章 排序遗传算法第185-221页
   ·本章摘要第185页
   ·引言第185-188页
   ·某些第二类排序问题是NP难的第188-189页
   ·排列问题的编码与算子第189-191页
     ·TSPGA用于求解排序问题第189页
     ·排序编码及其算子第189-191页
     ·次序编码及其算子第191页
   ·排序问题遗传算法OPGA第191-193页
     ·序数编码及其算子第192-193页
     ·隐序编码及其算子第193页
   ·排序测试问题第193-197页
     ·排序距离及其性质第194-196页
     ·三种排序测试问题第196-197页
   ·实验与数据分析第197-205页
     ·OPGA性能比较实验方案第197-199页
     ·实验结果第199-201页
     ·算法性能差异的判断准则第201页
     ·几种评估算法性能的指标第201-202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202-205页
   ·算子组合的互补效应第205-209页
     ·对互补效应的进一步分析第205-206页
     ·互补效应的严格定义及其普遍性第206-207页
     ·互补效应的启示:基于互补效应的概率混合变异算子设计与实验第207-209页
   ·应用模型举例:一类序贯决策问题第209-210页
   ·与相关工作的比较第210-211页
   ·结论与讨论第211-213页
   ·附录第213-221页
  附录A. 秩和秩相关系数第213页
  附录B. 本章部分定理证明第213-215页
  附录C. OPGA实验数据1:6种“编码+解释”下的最优算子组合数据第215-217页
  附录D. OPGA实验数据2:全部算子组合的性能总排名第217-219页
  附录E. 文献[45]实验数据中的互补效应统计第219-221页
第十章 排序遗传算子搜索特性分析与性能改进第221-267页
   ·引言第221-222页
   ·排列编码排序问题适应值图景第222-228页
     ·关于排列距离的组合学结论第222-226页
     ·适应值图景的基本概念第226页
     ·基本定义准则第226-227页
     ·编码第227页
     ·适应值函数第227-228页
     ·邻域的定义第228页
   ·交叉算子搜索特性描述第228-231页
     ·算子搜索特性的四级描述第228-229页
     ·算子定义第229页
     ·高级特征:邻域结构及其分布第229-231页
     ·统计指标第231页
     ·搜索特性可视化第231页
   ·交叉算子搜索特性试验第231-234页
     ·交叉算子搜索特性探索性分析试验方案第231-232页
     ·逆序距离等距排列随机采样算法第232页
     ·试验设计:参数与统计量第232-233页
     ·搜索特性与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第233-234页
   ·变异算子搜索特性第234-235页
     ·试验设计第234页
     ·搜索特性与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第234-235页
   ·交叉与变异算子的组合特性分析第235-246页
     ·交叉与变异算子间的相关现象:第二类互补效应第236-237页
     ·存在第二类互补效应的算子组合其后代距离分布差异对比实验第237-238页
     ·存在第二类互补效应的算子组合搜索特性分析第238页
     ·“MT_8+CX_(12)”的组合特性第238-243页
     ·“MT_(14)+CX_(12)”的组合特性第243-245页
     ·结论:算子后代等距线内分布特异性导致第二类互补效应第245-246页
   ·稳健遗传算子设计第246-247页
     ·基于第二类互补效应的概率混合变异算子设计策略第246页
     ·一种基于第二类互补效应的概率混合变异算子及其实验第246-247页
   ·广谱可伸缩变异算子第247-250页
     ·定义第247-249页
     ·性能比较实验第249-250页
   ·小结第250-252页
   ·附录第252-267页
  附录A. 关于排列的已有结论第252-253页
  附录B. “MT_8+CX_(12)”情况(3)的基因值变化平均值计算第253-254页
  附录C. 交叉算子后代距离分布的二维数据第254-255页
  附录D. 交叉算子后代距离分布特性谱图第255-258页
  附录E. 交叉算子后代距离分布一维直方图第258-260页
  附录F. 交叉算子后代距离分布二维直方图第260-264页
  附录G. 变异算子后代距离分布试验数据图表第264-267页
第十一章 共同进化计算综述第267-279页
   ·引言第267-269页
   ·共同进化计算的研究现状第269-272页
   ·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研究方向第272-276页
     ·适应值评估第272-273页
     ·合作的产生第273页
     ·持久维持期望的进化压力第273-274页
     ·异构进化第274页
     ·克服复杂性技术第274-275页
     ·新型共进化计算模型第275页
     ·策略表示第275页
     ·多策略和动态策略调整第275-276页
     ·并行模型第276页
     ·理论研究第276页
     ·新型应用开发第276页
   ·共同进化计算研究中的测试问题第276-277页
   ·小结第277-279页
第十二章 一种异构合作共同进化算法第279-287页
   ·引言第279页
   ·进化计算与人工智能问题求解范型第279-282页
   ·共同进化与共同进化计算第282-283页
   ·异构合作共同进化算法及实验第283-286页
   ·结论与讨论第286-287页
第十三章 一种基于间断平衡动力学的适应性遗传算法第287-293页
   ·本章摘要第287页
   ·引言第287-288页
   ·算法设计思想第288-289页
   ·对比实验及结果第289-290页
   ·小结第290-293页
第十四章 结束语第293-297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293-294页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294-29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97-299页
致谢第299-305页
参考文献第305-320页

论文共3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川南硫铁尾矿高岭土制备特种水泥和微晶玻璃的研究
下一篇:SV40载体/COS7细胞稳定表达系统的建立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