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 第1-4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4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46页 |
1.3 科学意义 | 第46-49页 |
1.3.1 铟锡氧化物 | 第46-47页 |
1.3.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47-48页 |
1.3.3 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 | 第48-49页 |
2. 金属醇盐的合成、物化性质及应用 | 第49-71页 |
2.1 醇盐化学的发展概况 | 第49-51页 |
2.1.1 醇盐制备初期阶段 | 第49-50页 |
2.1.2 金属醇盐的全面制备和催化应用阶段 | 第50页 |
2.1.3 金属醇盐的制备及材料应用阶段 | 第50-51页 |
2.2 单金属醇盐的合成方法 | 第51-58页 |
2.2.1 金属与醇直接反应或催化下的直接反应 | 第51-52页 |
2.2.2 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与醇反应 | 第52-53页 |
2.2.3 金属卤化物与醇反应 | 第53-55页 |
2.2.4 醇解反应 | 第55-56页 |
2.2.5 酯交换反应 | 第56页 |
2.2.6 金属二烷基胺和醇反应 | 第56-57页 |
2.2.7 金属有机盐与碱金属醇盐反应 | 第57页 |
2.2.8 金属醇盐的电化学合成法 | 第57-58页 |
2.3 双金属醇盐的合成方法 | 第58-59页 |
2.3.1 不同醇盐之间的反应 | 第58页 |
2.3.2 通过金属溶解,金属醇盐与金属醇盐相互反应 | 第58-59页 |
2.3.3 金属卤化物与双金属醇盐的反应 | 第59页 |
2.3.4 异丙醇钾与两种金属卤化物的反应 | 第59页 |
2.3.5 醇解和酯交换反应 | 第59页 |
2.4 金属醇盐的物理性质 | 第59-63页 |
2.4.1 缔合度 | 第60-62页 |
2.4.2 挥发性 | 第62-63页 |
2.4.3 粘度 | 第63页 |
2.5 金属醇盐的化学性质 | 第63-67页 |
2.5.1 醇解反应 | 第63-64页 |
2.5.2 醇盐分子间的缔合反应 | 第64-65页 |
2.5.3 水解和缩聚反应 | 第65页 |
2.5.4 金属醇盐与有机酸或酸酐的反应 | 第65-66页 |
2.5.5 金属醇盐与二元醇的反应 | 第66-67页 |
2.5.6 金属醇盐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 第67页 |
2.6 金属醇盐的应用 | 第67-71页 |
2.6.1 制备化学应用 | 第68页 |
2.6.2 催化化学应用 | 第68页 |
2.6.3 材料化学应用 | 第68页 |
2.6.3.1 超细粉体材料 | 第68-69页 |
2.6.3.2 纤维材料 | 第69页 |
2.6.3.3 薄膜涂层材料 | 第69-70页 |
2.6.3.4 致密块体材料 | 第70页 |
2.6.3.5 多孔材料 | 第70页 |
2.6.3.6 复合材料 | 第70-71页 |
3. 铟锡醇盐的合成 | 第71-111页 |
3.1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71-72页 |
3.2 分析方案的确定 | 第72-77页 |
3.2.1 醇钠浓度的测定 | 第72-73页 |
3.2.1.1 重量法 | 第72页 |
3.2.1.2 滴定法 | 第72页 |
3.2.1.3 原子吸收法 | 第72-73页 |
3.2.2 In~(3+)的浓度测定 | 第73-74页 |
3.2.2.1 重量法 | 第73-74页 |
3.2.2.2 EDTA滴定法 | 第74页 |
3.2.2.3 火焰原子吸收法 | 第74页 |
3.2.2.4 分光光度法 | 第74页 |
3.2.3 Cl~-的含量测定 | 第74-75页 |
3.2.3.1 莫尔法 | 第74页 |
3.2.3.2 佛尔哈德法(Volhard) | 第74-75页 |
3.2.3.3 电位滴定法 | 第75页 |
3.2.3.4 汞量法 | 第75页 |
3.2.4 Sn~(4+)的含量测定 | 第75-76页 |
3.2.4.1 重量法 | 第75-76页 |
3.2.4.2 还原法 | 第76页 |
3.2.4.3 火焰原子吸收法 | 第76页 |
3.2.5 烷氧基的含量测定 | 第76-77页 |
3.2.5.1 铬酸氧化法 | 第76-77页 |
3.2.5.2 反应气相色谱法 | 第77页 |
3.3 合成原料的预处理 | 第77-83页 |
3.3.1 反应基本要求 | 第77页 |
3.3.2 Cl_2、N_2的干燥和净化 | 第77页 |
3.3.3 NH_3的干燥 | 第77-78页 |
3.3.4 钠粒的制备 | 第78页 |
3.3.5 试剂的干燥和提纯 | 第78-79页 |
3.3.6 过滤用硅藻土的预处理 | 第79-80页 |
3.3.7 醇钠的制备 | 第80页 |
3.3.8 无水三氯化铟的合成 | 第80-83页 |
3.3.8.1 合成工艺 | 第80-81页 |
3.3.8.2 实验结果 | 第81页 |
3.3.8.3 讨论 | 第81-83页 |
3.4 铟锡醇盐的醇钠法合成 | 第83-101页 |
3.4.1 基本原理 | 第83-84页 |
3.4.2 回流对反应物溶剂化的影响 | 第84-89页 |
3.4.3 醇钠与氯化铟和氯化锡的反应 | 第89-100页 |
3.4.3.1 反应装置及操作 | 第89-90页 |
3.4.3.2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90-93页 |
3.4.3.3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93-95页 |
3.4.3.4 有关反应物系的讨论 | 第95-98页 |
3.4.3.5 添加剂或杂质的影响 | 第98页 |
3.4.3.6 提高产品纯度的方法 | 第98-99页 |
3.4.3.7 铟醇盐的醇钠法实验结果 | 第99-100页 |
3.4.3.8 锡醇盐的醇钠法合成 | 第100页 |
3.4.4 小结 | 第100-101页 |
3.5 铟锡醇盐的氨法合成 | 第101-108页 |
3.5.1 基本原理 | 第101-102页 |
3.5.2 反应装置及操作 | 第102页 |
3.5.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3.5.4 加料方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5.5 氨法合成醇盐的纯化 | 第106页 |
3.5.6 锡醇盐的氨法合成实验结果 | 第106-107页 |
3.5.7 铟醇盐的氨法合成新尝试 | 第107-108页 |
3.6 铟醇盐合成的新途径——溶剂干燥醇钠法 | 第108-110页 |
3.6.1 开发背景 | 第108页 |
3.6.2 开发方案 | 第108-109页 |
3.6.3 实验及结果 | 第109-110页 |
3.7 小结 | 第110-111页 |
4. ITO薄膜溶胶-凝胶法浸镀 | 第111-125页 |
4.1 SOL-GEL法简介 | 第111-112页 |
4.2 ITO薄膜浸镀 | 第112-117页 |
4.2.1 浸镀工艺 | 第112页 |
4.2.2 影响成膜的主要因素 | 第112-114页 |
4.2.2.1 溶胶的稳定性 | 第112-114页 |
4.2.2.2 基片离子的防扩散 | 第114页 |
4.2.2.3 溶剂挥发的速度 | 第114页 |
4.2.3 ITO制膜工艺参数 | 第114页 |
4.2.4 实验结果 | 第114-117页 |
4.2.4.1 正交实验结果 | 第114-116页 |
4.2.4.2 工艺试验结果 | 第116-117页 |
4.3 小结 | 第117-125页 |
5 结论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