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冶金技术论文--粉末冶金(金属陶瓷工艺)论文--粉末成型、烧结及后处理论文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过程的机理与应用

1 绪论第1-50页
 1.1 烧结方法简介第38-43页
  1.1.1 无压常规烧结法第38页
  1.1.2 微波烧结第38-39页
  1.1.3 等离子体烧结第39-40页
  1.1.4 热压和热等静压第40-43页
 1.2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法简介第43页
 1.3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法的应用第43-47页
  1.3.1 AlN粉末烧结第44页
  1.3.2 Nb_3Al的烧结第44-45页
  1.3.3 超导材料的烧结第45-46页
  1.3.4 纤维强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烧结第46页
  1.3.5 不锈钢/ZrO_2的烧结第46-47页
 1.4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机理的初步研究第47-48页
 1.5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法的优点和主要研究方向第48页
 1.6 问题的提出第48-50页
2 试验设备的研制和工艺路线第50-56页
 2.1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设备的研制第50-51页
 2.2 烧结模的确定第51页
 2.3 试验装置和工艺路线第51-56页
  2.3.1 工艺路线第51-52页
  2.3.2 试验装置及其参数第52-55页
  2.3.3 试验装置的技术特点第55-56页
3 活化作用原理和机理模型研究第56-68页
 3.1 活化试验第57-58页
  3.1.1 实验原料第57页
  3.1.2 实验装置第57页
  3.1.3 实验方案第57-58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8-63页
  3.2.1 WC-Co活化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第58-59页
  3.2.2 WC活化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第59-60页
  3.2.3 Al_2O_3活化后的微观结构第60-61页
  3.2.4 铜粉活化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第61-63页
 3.3 机理模型的提出第63-68页
  3.3.1 电流流经颗粒模型第63-64页
  3.3.2 活化粉末粒子对模型第64-65页
  3.3.3 多点放电模型第65-67页
  3.3.4 脉冲电压的独特活化效果第67-68页
4 活化烧结材料第68-86页
 4.1 烧结材料的用途和性质第68-71页
  4.1.1 Al_2O_3的用途和性质第68-70页
  4.1.2 ZrO_2陶瓷的用途和性质第70页
  4.1.3 WC-Co基硬质合金第70-71页
  4.1.4 烧结铜的用途和性质第71页
 4.2 纳米级Al_2O_3的烧结及其性能第71-75页
  4.2.1 不同颗粒尺寸氧化铝的相对理论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72-73页
  4.2.2 相对密度与维氏硬度之间的关系第73-74页
  4.2.3 几种烧结方法的比较第74页
  4.2.4 烧结后微观结构分析第74-75页
 4.3 WC-6%Co的烧结第75-77页
  4.3.1 成形压力与相对密度的关系第75-76页
  4.3.2 烧结时间与相对密度和洛氏硬度的关系第76-77页
 4.4 WC-10%Co烧结第77-78页
 4.5 WC-15%Co的活化烧结第78-80页
 4.6 WC-20%Co的活化烧结第80-81页
 4.7 纳米级ZrO_2的烧结第81-84页
  4.7.1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与微波等离子体烧结纳米ZrO_2的比较第82-83页
  4.7.2 相对密度与维氏硬度之间的关系第83-84页
 4.8 烧结铜的制备第84-86页
5 过程机理的研究第86-96页
 5.1 热力学分析第86-92页
  5.1.1 颗粒的烧结性第87-89页
  5.1.2 颗粒系统的烧结性与本征热力学驱动力第89-91页
  5.1.3 烧结力与烧结压应力第91-92页
 5.2 过程动力学研究第92-96页
  5.2.1 烧结速率第92-93页
  5.2.2 扩散机制和烧结速率方程第93-96页
6 结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绩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下一篇:铟锡醇盐的合成及ITO薄膜溶胶-凝胶法制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