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客车排放特性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混合动力客车及标准法规发展现状 | 第12-27页 |
·混合动力客车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混合动力客车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混合动力客车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混合动力客车技术特点 | 第14-21页 |
·混合动力客车的分类 | 第14-16页 |
·混合动力客车的主要技术总成 | 第16-18页 |
·混合动力客车研发存在的问题和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标准法规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标准制定情况 | 第21-22页 |
·国内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 第22-26页 |
·本章总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构成 | 第27-41页 |
·测试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准备 | 第28页 |
·试验工况 | 第28-29页 |
·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试验测试系统 | 第30-36页 |
·OBDCTS系统部件 | 第30-33页 |
·OBS-2200 | 第33-34页 |
·ELPI | 第34-36页 |
·测试系统的试验验证 | 第36-40页 |
·气态污染物测试验证 | 第36-39页 |
·颗粒物测试验证 | 第39-40页 |
·测试车辆参数 | 第40页 |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污染物瞬时排放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 第41-46页 |
·建立排放污染物数据库模型的思路 | 第41-42页 |
·排放污染物数据库结构 | 第42-43页 |
·瞬时排放数据库计算程序的开发 | 第43-44页 |
·数据处理程序的开发和完善 | 第44-45页 |
·本章总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混合动力客车排放特性对比分析 | 第46-54页 |
·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的排放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测试结果一致性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测试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 第47页 |
·典型工况下的排放差异 | 第47-49页 |
·并联混合动力与常规客车的排放特性分析 | 第49-52页 |
·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瞬时排放量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混合动力车辆减排效果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车辆运行状态与排放关系分析 | 第54-68页 |
·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度分析 | 第54-60页 |
·混合度DOH的定义 | 第54-55页 |
·并联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度分布 | 第55-56页 |
·瞬态混合度和排放率的关系 | 第56-57页 |
·SOC和DOH下的瞬时排放率 | 第57-60页 |
·并联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的负荷分布 | 第60-62页 |
·发动机负荷分布对排放影响 | 第62-67页 |
·HC瞬态浓度分布 | 第63-64页 |
·CO瞬态浓度分布 | 第64-65页 |
·NOx瞬态浓度分布 | 第65-66页 |
·PM瞬态浓度分布 | 第66页 |
·CO_2瞬态浓度分布 | 第66-67页 |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情况 | 第74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
参研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