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表格一览表 | 第12-13页 |
图一览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词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5页 |
·植酸简介 | 第19-21页 |
·植酸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合成 | 第21-26页 |
·植酸在作物中的含量、贮存形式及分布 | 第21-22页 |
·植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植酸的生物合成 | 第23-26页 |
·植酸的生理效应 | 第26-31页 |
·植酸的抗营养效应 | 第26-29页 |
·植酸的生理效应 | 第29-30页 |
·植酸环境生态效应 | 第30-31页 |
·降低植酸含量的途径 | 第31-34页 |
·物理方法 | 第31-32页 |
·化学方法 | 第32-33页 |
·植酸酶 | 第33-34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选育与研究 | 第34-43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选育 | 第34-36页 |
·低植酸突变的类型 | 第36-37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及种子特性 | 第37-38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遗传 | 第38-39页 |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 | 第39-40页 |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40-43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一个低植酸水稻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4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HIP籽粒的筛选 | 第46-47页 |
·lpa突变体胚的组织培养 | 第47页 |
·突变体的种植 | 第47页 |
·DNA提取 | 第47-48页 |
·GUS检测及PCR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lpa突变体的发现及特征 | 第49-50页 |
·突变性状的遗传 | 第50页 |
·GUS检测及PCR分析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两个水稻低植酸等位突变基因的克隆 | 第53-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HIP表型鉴别 | 第54页 |
·DNA提取与基因池的构建 | 第54页 |
·lpa1基因定位区域分析 | 第54-58页 |
·CEL I检测 | 第58-59页 |
·候选基因分析 | 第59-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60-62页 |
·候选基因序列 | 第62页 |
·基因内共分离标记在群体中的验证 | 第62-64页 |
·候选基因结构预测 | 第64-65页 |
·候选基因在其他物种和水稻中的同源序列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81页 |
·水稻lpa1候选基因的发现 | 第67页 |
·水稻lpa1导致低植酸的可能机理 | 第67-69页 |
·CEL I酶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 第69-70页 |
·CEL I酶在基因精细定位及克隆中的应用 | 第70-71页 |
·lpa1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71-81页 |
第四章 一个水稻低植酸新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81-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试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 第82页 |
·HIP表型鉴定、DNA提取与基因池的建立 | 第82页 |
·分子标记 | 第82-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遗传分析及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84-86页 |
·InDel标记和CAPS标记开发 | 第86页 |
·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InDel和CAPS标记的开发 | 第88页 |
·精细定位群体的大小 | 第88-90页 |
第五章 一个水稻低植酸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90-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5页 |
·试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 第90-91页 |
·HIP表型鉴别及DNA提取 | 第91页 |
·基因扩增测序 | 第91页 |
·CAPS标记的设计 | 第91-92页 |
·RT-PCR | 第92-94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4-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4页 |
·候选区域基因的分析及克隆策略 | 第95-96页 |
·测序结果 | 第96-97页 |
·等位基因特异性标记的验证 | 第97页 |
·LOC_Os04g55800基因结构与突变效应 | 第97-99页 |
·LOC_Os04g55800基因表达 | 第99-100页 |
·系统发生与进化分析 | 第100-104页 |
·讨论 | 第104-117页 |
·诱发突变体在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Os-lpa-MH86 1-7突变的来源 | 第105页 |
·等位基因特异性标记的应用 | 第105页 |
·LOC_Os04g55800与植酸合成的可能联系 | 第105-117页 |
第六章 低植酸水稻产量及种子特性的研究 | 第117-1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材料的处理 | 第118页 |
·种子发芽实验 | 第118页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118页 |
·田间成苗率调查 | 第118-119页 |
·统计方法 | 第1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4页 |
·种子发芽试验 | 第119-121页 |
·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121-122页 |
·田间成苗率调查 | 第122-123页 |
·突变体与亲本产量性状的比较 | 第123-124页 |
·讨论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2页 |
附录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