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光合产氢细菌PB-a的分离鉴定、产氢特性和产氢系统群落分析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 生物制氢的研究意义第12-14页
   ·我国的能源现状第12-13页
   ·氢能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2 微生物制氢的种类及其机制第14-19页
   ·厌氧发酵细菌分解有机质产氢第15-16页
   ·生物光解水产氢第16页
   ·光合细菌光解有机质产氢第16-18页
   ·光合细菌和厌氧细菌的混合系统产氢第18-19页
 3 光合细菌产氢相关的酶类第19-22页
   ·固氮酶第19-21页
   ·氢酶第21-22页
 4 光合细菌产氢代谢的调控第22-25页
   ·工艺条件第22-23页
   ·底物与营养物质第23-24页
   ·代谢工程第24页
   ·产氢的动力学研究第24-25页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高效光合产氢菌的筛选和鉴定第26-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取样及菌体的富集与分离第26-27页
   ·菌体的生长及产氢能力的测定第27-28页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27页
     ·产氢装置的设计第27-28页
     ·氢含量的测定第28页
   ·分离菌株PB-a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第28-29页
     ·底物利用能力的测定第28页
     ·细胞光合色素测定第28页
     ·分离菌株16S rDNA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28-29页
     ·数据处理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高效光合产氢菌的分离第29-30页
   ·菌株PB-a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第30-31页
   ·底物利用能力的测定第31页
   ·细胞光合色素测定第31-32页
   ·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2-34页
 3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菌株PB-a产氢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产氢动力学研究第35-5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9页
   ·试验菌株第35页
   ·生长量和产氢量的测定第35页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5-36页
     ·光照对产氢的影响第35页
     ·pH对产氢的影响第35-36页
     ·温度对产氢的影响第36页
   ·培养基的优化第36-39页
     ·培养基的单因素优化第36-38页
     ·微量元素的优化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培养条件对菌株PB-a产氢的影响第39-41页
     ·光照对产氢的影响第39页
     ·pH对产氢的影响第39-40页
     ·温度对产氢的影响第40-41页
   ·产氢培养基的优化第41-49页
     ·培养基的单元素优化第41-47页
     ·微量元素的正交分析第47-49页
   ·菌株PB-a的光合产氢动力学探讨第49-51页
     ·菌株PB-a的生长动力学第49-50页
     ·菌株PB-a的产氢动力学第50-51页
     ·底物转化效率第51页
 3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PB-a产氢中固氮酶、吸氢酶活性及放氢活性的研究第53-6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3-55页
   ·试验菌株第53页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53页
   ·实验设计第53-54页
   ·生长量和产氢量的测定第54页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第54页
   ·吸氢酶活性测定方法第54页
   ·放氢活性的测定第54页
   ·细胞全蛋白SDS—PAGE分析第54-5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菌株PB-a产氢过程中固氮酶活性的变化第55-56页
   ·菌株PB-a产氢过程中吸氢酶活性的变化第56-57页
   ·菌株PB-a产氢过程中放氢活性的变化第57-58页
   ·菌株PB-a产氢过程中全蛋白的SDS-PAGE分析第58页
   ·菌株PB-a在不同微量元素条件下全蛋白的SDS-PAGE分析第58-60页
 3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PCR-DGGE技术监测生物光合产氢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第61-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6页
   ·供试样品第61-62页
   ·试验设计第62页
   ·菌体总DNA的提取第62页
   ·基因组DNA检测第62页
   ·PCR扩增第62-64页
     ·PCR反应引物第62-63页
     ·PCR反应体系设计(25 μl)第63-64页
     ·电泳第64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64-65页
     ·电泳第64-65页
     ·染色第65页
   ·指纹图谱分析第65-66页
   ·割胶回收第66页
   ·序列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第66页
 2.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第66-67页
   ·V3-16S rDNA片段的DGGE分析第67-70页
   ·pufM基因的DGGE图谱分析第70页
   ·DGGE条带的序列分析第70-72页
 3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73-76页
 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73-74页
 2 本文创新点第74页
 3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子鳄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下一篇:Bacillus sp. BSD-8肌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