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冷弯薄壁型钢畸变屈曲的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的发展与特点 | 第11页 |
|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畸变屈曲的主要特点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畸变屈曲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国内外高强冷弯薄壁型钢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国外高强冷弯薄壁型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7页 |
| ·国内高强冷弯薄壁型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轴心受压畸变屈曲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 ·冷弯薄壁型钢轴心受压构件屈曲模式 | 第20-21页 |
| ·冷弯薄壁型钢轴心受压构件畸变屈曲理论研究 | 第21-26页 |
| ·Lau 和Hancock 的研究成果 | 第21-24页 |
| ·Davies 和Leach 的广义梁理论 | 第24-26页 |
| ·腾锦光、姚谏等人的研究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柱有限元分析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27-39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构件有限元模型的特点 | 第27-31页 |
| ·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 第27-29页 |
| ·几何非线性 | 第29-30页 |
| ·几何缺陷影响 | 第30-31页 |
| ·残余应力及冷弯效应的影响 | 第31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 ·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 第31-32页 |
|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 ·边界约束与加载模拟 | 第33-34页 |
| ·模型的求解与后处理 | 第34-37页 |
| ·特征值屈曲分析概述 | 第34页 |
| ·特征值屈曲分析过程 | 第34-37页 |
|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37-38页 |
| ·非线性屈曲分析介绍 | 第37页 |
| ·非线性屈曲分析过程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柱畸变屈曲有限元分析 | 第39-64页 |
| ·槽形截面轴压柱畸变屈曲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39-47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47-52页 |
| ·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 ·荷载-压缩位移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 ·畸变屈曲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63页 |
| ·长度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厚度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卷边高度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5-58页 |
| ·腹板高度、翼缘宽度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8-61页 |
| ·初始缺陷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柱畸变屈曲承载力分析 | 第64-82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有效宽度法 | 第64-66页 |
| ·有效宽度法概念 | 第64-65页 |
| ·美国AISI 规范有效宽度统一设计公式 | 第65-66页 |
| ·直接强度法(DSM) | 第66-67页 |
| ·DSM 介绍 | 第66页 |
| ·受压构件的DSM 的计算公式 | 第66-67页 |
| ·各种计算方法结果分析 | 第67-75页 |
| ·按澳洲规范AS/NZS4600:1996 的计算和分析 | 第67-69页 |
| ·按Schafer 直接强度法(D 公式) 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69-71页 |
| ·按Hancock 直接强度法(D+E 公式) 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71-73页 |
| ·按DemaoYang 直接强度法(D+E 修正公式) 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73-75页 |
| ·各种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75-81页 |
| ·承载力分析 | 第75-77页 |
| ·稳定系数分析 | 第77-79页 |
| ·本文建议计算方法 | 第79-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附录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