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1 植物的抗逆机制 | 第13-18页 |
·离子平衡与渗透调节 | 第13-14页 |
·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14页 |
·胁迫相关蛋白和多胺 | 第14-16页 |
·LEA蛋白 | 第14-15页 |
·水通道蛋白 | 第15页 |
·热激蛋白 | 第15页 |
·抗冻蛋白 | 第15-16页 |
·多胺 | 第16页 |
·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调控 | 第16-18页 |
2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 | 第18-24页 |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18-22页 |
·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 | 第18-20页 |
·脯氨酸合成酶基因 | 第19页 |
·甜菜碱合成酶基因 | 第19-20页 |
·多羟基醇和糖合成酶基因 | 第20页 |
·活性氧清除酶类基因 | 第20-21页 |
·胁迫诱导蛋白基因 | 第21-22页 |
·Lea蛋白基因 | 第21页 |
·Hsps基因 | 第21-22页 |
·afp基因 | 第22页 |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第22页 |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启动子的选择 | 第22-24页 |
·hsp启动子 | 第23页 |
·rd29启动子 | 第23页 |
·adhl启动子 | 第23-24页 |
·ABRE | 第24页 |
·LTRE | 第24页 |
3 逆境相关转录因子及其与植物的抗逆性 | 第24-31页 |
·MYB类转录因子 | 第25-26页 |
·bZIP类转录因子 | 第26页 |
·WRKY类转录因子 | 第26-27页 |
·NAC类转录因子 | 第27-28页 |
·AP2/EREBP类转录因子 | 第28-31页 |
4 玉米抗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玉米遗传转化技术的现状 | 第31-34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31-32页 |
·电击法 | 第32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32-33页 |
·子房注射法 | 第33页 |
·基因枪法 | 第33-34页 |
·玉米抗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5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常用溶液配制及基本实验方法 | 第37-43页 |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1996) | 第37-38页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37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7-38页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38页 |
·基本方法 | 第38-43页 |
·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9页 |
·质粒DNA的制备 | 第39-41页 |
·玉米总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大量提取方法(CTAB改良法) | 第41页 |
·小量提取方法 | 第41-42页 |
·DNA的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 第42-43页 |
第三章 CBF4基因诱导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rd29A启动子的PCR扩增 | 第44页 |
·CBF4基因的PCR扩增 | 第44-45页 |
·基因的测序 | 第45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rd29A启动子的PCR克隆 | 第45-46页 |
·CBF4基因的PCR克隆 | 第46页 |
·CBF4基因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 第51-55页 |
·基因枪法 | 第51-54页 |
·材料 | 第51页 |
·各类筛选培养基的配制 | 第51页 |
·基因枪转化(卢东长城,2008) | 第51-53页 |
·转化载体的制备及纯化 | 第51页 |
·金粉制备 | 第51-52页 |
·微粒子弹的准备 | 第52页 |
·基因枪的轰击 | 第52-53页 |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和植株的再生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54页 |
·材料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页 |
·结果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55-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试剂制备 | 第55-56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6页 |
·用于分子生物学鉴定的PCR引物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PCR鉴定 | 第56-57页 |
·转基因玉米的PCR-Southern验证 | 第57-58页 |
·转基因玉米的Southern验证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DNA小量提取(CTAB法) | 第59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结果 | 第59-60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结果 | 第60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Southern结果 | 第60-61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结果 | 第61-62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DNA大量提取 | 第61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酶切电泳 | 第61-62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结果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第六章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抗旱生理学检测及草甘膦抗性预实验 | 第65-75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抗旱生理学检测 | 第65-69页 |
·材料 | 第65页 |
·干旱处理的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65-67页 |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66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68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68-69页 |
·玉米草甘膦抗性预实验 | 第69-72页 |
·材料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页 |
·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玉米发芽后两叶期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结果 | 第69-70页 |
·玉米发芽期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结果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