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籽油的制备、纯化、成分分析以及功效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菏泽牡丹花栽培应用现状 | 第9页 |
·牡丹的成分及功能简介 | 第9-11页 |
·牡丹花的成分和功能 | 第9-10页 |
·牡丹花粉的成分和功能 | 第10页 |
·牡丹皮的成分和功能 | 第10页 |
·牡丹籽的成分和功能 | 第10-11页 |
·牡丹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 常见植物油脂成份及理化指标概述 | 第11-14页 |
·植物油脂简介 | 第11-12页 |
·油脂的分类 | 第12-13页 |
·油脂的化学特征值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酸值 | 第13页 |
·皂化值 | 第13-14页 |
·过氧化值 | 第14页 |
·碘值 | 第14页 |
3 常见植物油脂提取法 | 第14-21页 |
·机械压榨法 | 第14-15页 |
·水代法 | 第15-16页 |
·索氏提取法 | 第16页 |
·水酶法 | 第16-17页 |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7-18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 第18-21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特点 | 第19-21页 |
4 不饱和脂肪酸 | 第21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功能 | 第21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应用前景 | 第21页 |
5 油脂的抗氧化 | 第21-24页 |
·自由基 | 第22-23页 |
·自由基的危害 | 第23页 |
·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DPPH自由基清除法 | 第23-24页 |
·过氧化值(POV) | 第24页 |
·亚油酸-β-胡萝卜素法 | 第24页 |
·硫氰酸盐(thiocyanate)法 | 第24页 |
6 立题依据 | 第24-26页 |
正文 | 第26-5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2页 |
·牡丹籽油的提取 | 第27-28页 |
·牡丹籽的处理及得油率的计算 | 第27页 |
·压榨法提取牡丹籽油 | 第27页 |
·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 | 第27-28页 |
·超临界提取法提取牡丹油 | 第28页 |
·牡丹籽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8-31页 |
·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牡丹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31页 |
·牡丹籽油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 第31页 |
·甲酯化反应 | 第31页 |
·牡丹籽油的精制实验 | 第31-32页 |
·常规水化脱胶工艺 | 第31页 |
·吸附脱色工艺 | 第31-32页 |
3 牡丹籽油的功效评价 | 第32-34页 |
·牡丹籽油的抗氧化 | 第32-33页 |
·DPPH法测定抗氧化性能 | 第32页 |
·过氧化值法测定抗氧化性能 | 第32-33页 |
·牡丹籽油的防晒功效评价 | 第33-34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牡丹籽油提取实验结果 | 第34-46页 |
·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结果 | 第34页 |
·牡丹籽油有机溶剂提取法结果 | 第34-40页 |
·牡丹籽油超临界提取法结果 | 第40-46页 |
·超临界牡丹籽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6-47页 |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检测 | 第47-50页 |
·压榨法提取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 第47-48页 |
·有机溶剂提取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 第48页 |
·超临界提取牡丹籽油的脂肪组成 | 第48-50页 |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常规水化脱胶工艺 | 第50页 |
·吸附脱色工艺 | 第50-51页 |
·牡丹籽油的功效评价 | 第51-54页 |
·牡丹籽油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牡丹籽油的防晒评价结果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