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二)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 2. 分析综合法 | 第14页 | 
| 3.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 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4页 | 
| (四)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五)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6-17页 | 
| 1. 创新点 | 第16页 | 
| 2. 局限性 | 第16-17页 | 
| 二、二十世纪历史文书学的形成时期(二十世纪30~40年代) | 第17-26页 | 
| (一) 形成的背景 | 第17-21页 | 
| 1. “行政效率运动”为历史文书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第17-21页 | 
| 2. 废旧立新及新型载体的出现推动了历史文书学的形成 | 第21页 | 
| 3. 近代意义上的档案专业教育的创办为历史文书学的形成提供了人才储备 | 第21页 | 
| (二) 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 第21-25页 | 
| 1. 许同莘与《公牍学史》 | 第21-23页 | 
| 2. 徐望之与《公牍通论》 | 第23-25页 | 
| (三) 形成时期的研究特点 | 第25-26页 | 
| 1. 研究对象的依附性 | 第25页 | 
| 2. 研究对象的模糊性 | 第25页 | 
| 3. 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 第25页 | 
| 4. 研究主体的经验性 | 第25页 | 
| 5.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 三、二十世纪历史文书学研究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50~~70年代末) | 第26-33页 | 
| (一) 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26-28页 | 
| 1. 现代意义上的正规档案高等教育为历史文书学研究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 第26页 | 
| 2. 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国家各级档案馆的先后建立为历史文书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第26页 | 
| 3. 我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历史文书学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 第26-28页 | 
| (二) 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 第28-31页 | 
| 1. 凌献方与《人民政府公文程式研究》 | 第28-29页 | 
| 2.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与《档案学论文著作目录》 | 第29-30页 | 
| 3.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与《历史档案的整理方法》 | 第30页 | 
| 4.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与《文书学参考资料》 | 第30-31页 | 
| 5.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与《文书学参考资料》(第一辑) | 第31页 | 
| 6. 刘文杰与《历史文书用语辞典明·清·民国部分》 | 第31页 | 
| (三) 发展时期的研究特点 | 第31-33页 | 
| 1. 研究成果的多元性 | 第32页 | 
| 2. 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 第32页 | 
| 3. 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 第32页 | 
| 4. 研究成果的概括性 | 第32页 | 
| 5. 研究主体的群众性 | 第32-33页 | 
| 四、二十世纪历史文书学研究的繁荣时期(二十世纪80~90年代末) | 第33-43页 | 
| (一) 繁荣的原因 | 第33页 | 
| (二) 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 第33-41页 | 
| 1. 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 | 第33页 | 
| 2. 潘嘉《文书学纲要》 | 第33-34页 | 
| 3.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 第34-35页 | 
| 4.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中国档案史教学参考资料》(共三册) | 第35页 | 
| 5. 刘文杰《中国档案学文书学要籍评述》(一九一○~一九八六) | 第35-36页 | 
| 6. 倪道善《明清档案概论》 | 第36-37页 | 
| 7. 第二历史档案馆《明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 | 第37页 | 
| 8. 闵庚尧《中国古代公文简史》 | 第37页 | 
| 9. 苗枫林《中国公文学》 | 第37-38页 | 
| 10. 刘雨樵《公文起源与演变》 | 第38-39页 | 
| 11. 费云东、潘合定《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 | 第39-40页 | 
| 12. 雷荣广、姚乐野《清代文书纲要》 | 第40页 | 
| 13. 朱金甫《中国档案文献词典》 | 第40-41页 | 
| 14. 李宏为《汉英明清历史档案词典》 | 第41页 | 
| 15. 其他 | 第41页 | 
| (三) 繁荣时期的研究特点 | 第41-43页 | 
| 1. 研究成果新型化 | 第41页 | 
| 2. 研究专著水平高等化 | 第41-42页 | 
| 3. 研究队伍壮大化 | 第42-43页 | 
| 五、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 (一) 历史文书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 第43-44页 | 
| 1. 从依附于其他学科发展向独立发展转变 | 第43页 | 
| 2. 从单一的研究成果向多样化转变 | 第43页 | 
| 3. 从通史研究向断代史、专题史研究转变 | 第43-44页 | 
| 4. 从多学科不同视角的独立研究向多学科的融合研究转变 | 第44页 | 
| (二) 展望 | 第44-46页 | 
| 1. 明确目的性是今后历史文书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 第44页 | 
| 2. 认清历史文书学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 第44页 | 
| 3. 历史文书学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 第44页 | 
| 4. 历史文书学的研究内容将逐步深入 | 第44-45页 | 
| 5. 历史文书学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将更为明显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