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诗品》诗“怨”理论溯源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诗“怨”理论的产生 | 第11-14页 |
一、 孔子“诗可以怨” | 第11-12页 |
二、 孟子对诗“怨”的界定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诗“怨”理论的初步发展 | 第14-21页 |
一、 屈原:“发愤以抒情” | 第15-16页 |
二、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 第16-18页 |
三、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诗品》诗“怨”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诗品》诗“怨”理论的政治背景 | 第21-24页 |
一、 世积乱离 | 第21-22页 |
二、 文人受挫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诗品》诗“怨”理论的文化背景 | 第24-27页 |
一、 儒衰玄兴 | 第24-25页 |
二、 以悲为美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诗品》诗“怨”理论的具体阐释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怨:钟嵘最推崇的诗歌情感 | 第27-30页 |
一、 吟咏性情 | 第27-28页 |
二、 推崇“怨”情 | 第28-29页 |
三、 多举“怨”诗为例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诗可以怨:“怨”由志到情的扩展 | 第30-33页 |
一、 诗可以“怨”:“怨”多为人际感荡之“怨” | 第30-32页 |
二、 “诗可以怨”:对前人诗“怨”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怨”的表达应有“滋味” | 第33-37页 |
一、 赋、比、兴的斟酌运用 | 第33-34页 |
二、 “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 第34-35页 |
三、 “自然英旨”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诗品》诗“怨”理论的批评实践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溯流别:重“怨”的传承 | 第37-40页 |
一、 《国风》一系:典正之哀怨 | 第37-38页 |
二、 “楚辞”一系:强烈之悲怨 | 第38-39页 |
三、 《小雅》一系:乱时之刺怨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定品第:重“怨”的内涵及表达 | 第40-44页 |
一、 三曹之“怨” | 第40-42页 |
二、 战乱之“怨” | 第42-43页 |
三、 孀闺之“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评风格:重“怨”的不同 | 第44-47页 |
一、 上品不同之“怨” | 第44-45页 |
二、 中品不同之“怨”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诗品》诗“怨”理论的影响 | 第47-54页 |
第一节 “怨”为哀时伤世之情 | 第47-49页 |
一、 “怨”应忧时托志 | 第47-48页 |
二、 “怨”应是“圣人之情”和“万古性情”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怨”为个人不平之情 | 第49-54页 |
一、 “怨”为不平之情 | 第50-51页 |
二、 “怨”为真声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