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 ·常用的脱色吸附剂的结构与吸附机理 | 第13-20页 |
| ·活性白土 | 第13-14页 |
| ·三硅酸镁 | 第14-15页 |
| ·凹凸棒土 | 第15-16页 |
| ·活性炭 | 第16页 |
| ·沸石 | 第16-17页 |
| ·酸化稻壳灰 | 第17-18页 |
| ·双氧水 | 第18页 |
| ·水凝胶 | 第18-19页 |
| ·酸碱液 | 第19页 |
| ·糠醇萃取 | 第19页 |
| ·影响吸附脱色的因素 | 第19-20页 |
| ·海泡石类吸附剂 | 第20-34页 |
| ·三硅酸镁 | 第20-26页 |
| ·三硅酸镁的性质 | 第20-21页 |
| ·三硅酸镁的合成方法 | 第21-24页 |
| ·三硅酸镁的应用 | 第24-26页 |
| ·凹凸棒土 | 第26-34页 |
| ·凹凸棒土的性质 | 第26-28页 |
| ·凹凸棒土的结构 | 第28-29页 |
| ·凹凸棒土的改性方法 | 第29-31页 |
| ·凹凸棒土的应用 | 第31-34页 |
| ·吸附机理 | 第34-36页 |
| ·吸附机理 | 第34-35页 |
| ·染料的吸附机理 | 第35-36页 |
| ·氮气吸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6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第36-39页 |
| ·选题依据 | 第36-37页 |
| ·创新点 | 第3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 ·主要研究方案 | 第38-39页 |
| 第二章 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方法 | 第39-46页 |
| ·实验依据 | 第39-40页 |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 ·活化方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 ·药品 | 第4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 ·三硅酸镁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 ·煅烧活化样品的制备 | 第41页 |
| ·酸活化样品的制备 | 第41页 |
| ·样品表征 | 第41-46页 |
| ·晶相分析(XRD) | 第41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1-42页 |
|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 第42页 |
| ·pH分析 | 第42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42页 |
| ·低温氮气吸附分析(BET) | 第42页 |
| ·酸活性位点的表征 | 第42-44页 |
|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 ·吸附实验 | 第43-44页 |
| ·亚甲基蓝的吸附 | 第44-45页 |
|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 ·吸附实验 | 第44-45页 |
| ·密度函数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制备方法对样品的影响 | 第46-60页 |
| ·XRD晶相分析 | 第46页 |
| ·红外图谱分析 | 第46-48页 |
| ·pH分析 | 第48-50页 |
| ·形貌分析 | 第50-51页 |
| ·热重分析 | 第51-52页 |
| ·表面织构 | 第52-57页 |
| ·表面吸附能分布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活化方法对样品的影响 | 第60-69页 |
| ·XRD晶相分析 | 第60-6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 ·表面织构 | 第62-66页 |
| ·表面吸附能分布特征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三硅酸镁的吸附性能 | 第69-75页 |
| ·表面酸活性位点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 ·亚甲基蓝吸附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