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0页 |
四、几点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云南乡村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方案 | 第12-24页 |
第一节 云南乡村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2-21页 |
一、近代中国的农村危机与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 第12-17页 |
二、云南农村社会经济的衰败 | 第17-21页 |
第二节 乡村建设方案 | 第21-24页 |
一、计划类别与五大建设 | 第22页 |
二、工作重心与中心工作 | 第22-23页 |
三、计划要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乡村行政建设 | 第24-35页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昆明县的乡村政权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昆明县乡村行政体制的改革 | 第25-30页 |
一、昆明县近代区、乡、镇、闾、邻的编制 | 第25页 |
二、昆明县乡村行政体制的改革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新的乡村行政体制的运作及成效 | 第30-35页 |
一、建立乡村公所组织,确定乡村行政经费 | 第30-31页 |
二、进行户口调查,人事登记 | 第31-32页 |
三、改良风俗,禁绝烟馆 | 第32-33页 |
四、发展乡村交通 | 第33页 |
五、注重民众卫生 | 第33-34页 |
六、编练民团,进行壮丁操练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乡村经济建设 | 第35-50页 |
第一节 实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 第35-37页 |
一、各种农事实验场的设置 | 第35-36页 |
二、兴修水利 | 第36-37页 |
三、筹设乡镇农会 | 第37页 |
第二节 发展合作事业 | 第37-41页 |
一、合作事业的兴起 | 第38-39页 |
二、合作事业的发展 | 第39-40页 |
三、合作事业推行的成效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开展农贷 | 第41-50页 |
一、农贷的发展状况 | 第41-44页 |
二、农贷的业务运作特征 | 第44-47页 |
三、农贷的绩效与不足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乡村文化建设 | 第50-58页 |
第一节 发展乡村学校教育 | 第50-53页 |
一、实现教育经费的独立 | 第51页 |
二、制定方针政策,实行义务教育 | 第51-52页 |
三、改良私塾 | 第52页 |
四、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师资 | 第52-53页 |
五、设立农校,培养农业人才 | 第53页 |
第二节 发展乡村社会教育 | 第53-55页 |
一、学校式 | 第54页 |
二、社会式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设置乡村实验区进行民众教育 | 第55-58页 |
一、实验区设置的缘起 | 第55页 |
二、实验的方法和内容 | 第55-57页 |
三、实验的绩效及展望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云南乡村建设的历史定位 | 第58-64页 |
第一节 云南乡村建设的特点 | 第58-60页 |
一、政权力量是云南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 第58-59页 |
二、云南从事乡村建设的社会力量薄弱,未出现较大的乡村建设团体 | 第59页 |
三、云南乡村建设的改良性质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乡村建设的内容评估 | 第60-64页 |
一、关于"政"方面 | 第60-61页 |
二、关于"富"方面 | 第61-62页 |
三、关于"教"方面 | 第62-63页 |
四、关于"卫"方面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