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阳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保护--以庞家会村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和缘起 | 第9页 |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本研究理论依据 | 第10-13页 |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0-11页 |
·相关民俗学理论 | 第11-13页 |
·中阳民间剪纸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调查地的选择 | 第14-17页 |
·调查地的选择理由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阳民间剪纸的生成空间 | 第17-32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 | 第17-18页 |
·中阳剪纸的现状 | 第18-19页 |
·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中阳民间剪纸的生存状况 | 第19-24页 |
·地理文化区域 | 第19页 |
·地貌与气候 | 第19-20页 |
·自然环境 | 第20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 | 第20-24页 |
·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中阳民间剪纸 | 第24-32页 |
·吕梁剪纸文化的催生 | 第24-25页 |
·庞家会村的村史 | 第25-26页 |
·中阳民间剪纸在俗民生活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第三章 中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 | 第32-43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 第32-34页 |
·形式饱满、完美 | 第32页 |
·生动的构成之美 | 第32页 |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完美的结合 | 第32-33页 |
·主观意象,形式自由活泼 | 第33页 |
·生动传神,手法精炼概括 | 第33页 |
·艳丽浓烈,色彩明快稳重 | 第33-34页 |
·夸张变形,装饰独具特色 | 第34页 |
·随意遣性,风格纯朴浓郁 | 第34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 | 第34-38页 |
·寓意丰富的象征性 | 第35-36页 |
·均衡平和的完美性 | 第36-37页 |
·舍形取意的能动性 | 第37-38页 |
·中阳民间剪纸中反映的古代民俗文化 | 第38-43页 |
·蛙、蛇等反映图腾崇拜遗存的剪纸纹样 | 第38-39页 |
·从功能上划分的抓髻娃娃形象 | 第39-41页 |
·莲、鱼结合的形象中隐含的古代生殖崇拜文化 | 第41-42页 |
·鸡形纹饰的特殊意义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剪纸民俗的传承主体:剪纸艺人 | 第43-54页 |
·俗民个体与群体的剪纸习俗养成 | 第43-44页 |
·俗民个体与群体的剪纸习俗传承 | 第44-49页 |
·中阳民间剪纸传承的文化圈 | 第44-45页 |
·中阳剪纸民俗的传承方式 | 第45-48页 |
·乡村女性在民间剪纸传承中的角色扮演 | 第48页 |
·乡村女性在民间剪纸传承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中阳民间剪纸艺人访谈个案 | 第49-54页 |
·人物简述 | 第49-51页 |
·王计汝作品的内涵解析 | 第51-53页 |
·访谈后的思考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中阳民间剪纸传承的保护与开发 | 第54-59页 |
·中阳民间剪纸传承机制的构建 | 第54-55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保护措施 | 第55-57页 |
·中阳民间剪纸的开发措施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语与思考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63-6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