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面临经济结构转型 | 第10页 |
·旅游型村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 第10-11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发展初具规模 | 第11-12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内外开发与规划进展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新农村规划和旅游型村庄规划 | 第22-24页 |
·概念与内涵 | 第22-23页 |
·新农村规划与旅游型村庄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 第23-24页 |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4-28页 |
·区域规划理论 | 第24页 |
·旅游学理论 | 第24-25页 |
·规划建设理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苏州旅游型村庄现状实践分析 | 第28-39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分类研究 | 第28-32页 |
·按空间特征分类 | 第28-29页 |
·按旅游资源分类 | 第29-32页 |
·按特色集聚分类 | 第32页 |
·现状案例剖析 | 第32-37页 |
·缥缈村——景郊村庄的产业结构优化 | 第32-33页 |
·明月湾——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维护 | 第33-35页 |
·蒋巷村——新农村参观学习基地 | 第35-37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发展意义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苏州旅游型村庄优化策略研究 | 第39-85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39-46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区域协同战略 | 第46-54页 |
·现状对比分析和功能定位设想 | 第46-48页 |
·城乡互动,城郊游憩型旅游村庄 | 第48-50页 |
·延伸腹地,景郊服务型旅游村庄 | 第50-54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旅游策略研究 | 第54-67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旅游形象策略 | 第55-58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保护措施 | 第58-64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 第64-65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的政策引导与监督管理 | 第65-67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 | 第67-85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空间规划 | 第67-71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交通设施规划 | 第71-75页 |
·苏州地区旅游型村庄景观规划 | 第75-78页 |
·苏州旅游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78-81页 |
·苏州地区旅游型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 第81-85页 |
第五章 苏州旅游型村庄实践应用研究 | 第85-95页 |
·吴中区金庭镇林屋村旅游规划 | 第85-91页 |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85-86页 |
·旅游形象策略 | 第86页 |
·功能分区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 第86-87页 |
·规划思路 | 第87-88页 |
·规划整治探讨 | 第88-89页 |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第89-91页 |
·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旅游规划 | 第91-95页 |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91-92页 |
·旅游形象策略 | 第92页 |
·景观布局 | 第92页 |
·农业科普园规划设计 | 第92-93页 |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宏观层面明确了旅游型村庄的功能定位 | 第95页 |
·中观层面提出了旅游型村庄的旅游发展策略 | 第95-96页 |
·微观层面提出了旅游型村庄的规划建设方法 | 第96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附录一:表格来源 | 第101页 |
附录二:图片来源 | 第101-104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 | 第104-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