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1-19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研究第11-13页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第13-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20-21页
     ·主要内容第20-21页
     ·论文框架第21页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基础研究第22-3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基础及保护框架第22-25页
     ·历史文化名城相关概念第22-23页
     ·保护与再利用相关概念第23-24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及保护体系第24-25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第25页
   ·工业遗产保护本体研究第25-30页
     ·工业遗产概念及分类第25-27页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27-28页
     ·工业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第28-30页
第三章 苏州工业发展历程与历史遗存第30-53页
   ·苏州工业发展历程第30-34页
     ·民族工业基础初步形成(1840 年以前)第30-31页
     ·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第31-32页
     ·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第32-34页
   ·苏州潜在工业遗产类型及特征分析第34-46页
     ·工业地段类型分析第34-39页
     ·工业建筑类型分析第39-45页
     ·苏州潜在工业遗产特征第45-46页
   ·工业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的时代诉求第46-49页
     ·苏州工业遗产的价值第46-48页
     ·苏州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契机第48-49页
   ·对苏州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判读第49-53页
     ·实践进展及问题第49-51页
     ·问题的成因第51-53页
第四章 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新格局第53-82页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及层级第53-59页
     ·苏州名城保护框架及内容第53-55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层级控制第55-58页
     ·名城保护控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缺失第58-59页
   ·格局建构: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的新框架第59-71页
     ·工业遗产纳入名城保护框架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第59-61页
     ·新保护区的设立:工业历史地段保护第61-66页
     ·新保护点的纳入:工业历史建筑保护第66-71页
   ·融合共生: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第71-82页
     ·城市层面:传统格局风貌延续与工业格局风貌的异质互补第72-76页
     ·街区层面:历史文化街区与工业历史地段保护的多样共存第76-79页
     ·建筑层面:传统建筑与工业建筑保护的新旧共存第79-82页
第五章 新格局下的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第82-104页
   ·名城保护下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原则第82-84页
   ·基于兼容性的工业遗产再生功能引导第84-89页
     ·工业遗产再生功能与本体价值的兼容性第84-87页
     ·工业遗产功能转化与古城保护的耦合第87-89页
   ·苏州工业遗产功能再生策略第89-104页
     ·以工业旅游提升工业遗产文化内涵第89-94页
     ·以创意产业为契机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第94-98页
     ·以综合性开发营造城市生活多样性第98-104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4-107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和再利用策略的总结第104-106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业遗产保护的运作实施与展望第106-107页
附录第107-120页
 附录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工业遗产清单第107-108页
 附录二 苏州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建筑中的工业相关建筑第108-109页
 附录三 苏州工业遗址一览表第109-117页
 附录四 图表索引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历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
下一篇:标准火灾下SRC柱全过程力学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