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苏州市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研究背景第11-18页
     ·城市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注第11-12页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面临的问题第12-14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4-18页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18-20页
     ·研究目标第19页
     ·研究意义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研究对象第20页
     ·方法第20-21页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经验第22-33页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概念及内涵第22-24页
     ·公共空间及相关概念第22-23页
     ·公共空间品质的涵义第23-24页
     ·公共空间品质的反映第24页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改善的范例第24-29页
     ·巴塞罗那——体系建构、要素主导第24-26页
     ·墨尔本——激活街道空间及其要素第26-27页
     ·里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南》第27-29页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的经验第29-32页
     ·深圳经济特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第29-30页
     ·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第30-32页
   ·公共空间品质经验对比与总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要素集成第33-49页
   ·主体实施要素第33-43页
     ·功能分区与结构布局第33-35页
     ·硬质空间要素第35-37页
     ·软质景观要素第37-39页
     ·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第39-41页
     ·空间运动系统第41-43页
   ·辅助提升要素第43-44页
     ·以业态管理促进空间功能多样化第43页
     ·引入事件与触媒,激发空间活力第43-44页
     ·维护空间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第44页
     ·从人性化角度加强空间安全性第44页
   ·指导性要素第44-47页
     ·便利与舒适性需求第45-46页
     ·审美需求第46-47页
   ·各要素层级及内容划分第47-49页
第四章 苏州市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构成与特征第49-65页
   ·苏州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第49-51页
     ·三个层面的系统结构第49-50页
     ·各个方面的内涵特征第50-51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宏观结构——总量与分布第51-55页
     ·苏州公共空间演变之启示第51-53页
     ·现实状况第53-54页
     ·存在问题第54-55页
   ·中观层面的特征——商业中心区第55-58页
     ·商业中心区的地位与作用第55-56页
     ·现状特征第56-57页
     ·品质缺陷第57-58页
   ·微观层面各类型的特征第58-65页
     ·城市公园第58-60页
     ·城市街道第60-64页
     ·城市广场第64-65页
第五章 要素设计与系统控制相结合的品质提升方法第65-84页
   ·公共空间品质设计框架第65-67页
     ·各设计阶段要素的控制与引导第65-66页
     ·品质控制过程第66-67页
     ·要素叠加法第67页
   ·三层面公共空间品质控制目标第67-69页
     ·宏观——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第68页
     ·中观——完善区域公共空间及系统第68-69页
     ·微观——公共空间具体要素控制第69页
   ·各类型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目标及原则第69-73页
     ·商业中心区第69-71页
     ·城市公园第71-72页
     ·城市街道第72页
     ·城市广场第72-73页
   ·苏州观前街商业区品质提升应用第73-84页
     ·观前街商业区使用状况研究第74-77页
     ·地区特色及发展目标第77-78页
     ·各项要素专项规划及策略第78-84页
第六章 结语第84-86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84-85页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附录一:观前街区问卷调查第88-89页
附录二:参考规范与标准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作者简历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造措施对SRC-RC转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苏州旅游型村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