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28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1-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现代企业 | 第16-17页 |
2. 一般员工 | 第17页 |
3. 有效学习 | 第17-1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重点与难点 | 第27-28页 |
一、现代企业一般员工有效学习的思想基础 | 第28-39页 |
(一) 古代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28-35页 |
1. 孔子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28-31页 |
2. 荀子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31-32页 |
3. 苏格拉底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32-34页 |
4. 夸美纽斯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34-35页 |
(二) 近现代有效学习思想 | 第35-39页 |
1. 杜威的“做中学”有效学习思想 | 第35-36页 |
2. 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有效学习思想 | 第36-39页 |
二、现代企业一般员工有效学习的必要性 | 第39-45页 |
(一) 个体发展的要求 | 第39-40页 |
1. 改善生存境遇 | 第39-40页 |
2. 个体成长 | 第40页 |
3. 职业发展 | 第40页 |
(二) 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 第40-41页 |
1. 一般员工的有效学习要先行 | 第40-41页 |
2. 一般员工的有效学习要有预见性 | 第41页 |
3. 一般员工的有效学习是企业变革的推动力 | 第41页 |
(三) 社会发展要求 | 第41-45页 |
1. 现代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 第41-43页 |
2. 一般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 | 第43-45页 |
三、现代企业一般员工有效学习的障碍与成因 | 第45-62页 |
(一) 有效学习的障碍 | 第45-53页 |
1. 个体障碍因素 | 第46-48页 |
2. 制度性障碍因素 | 第48-50页 |
3. 物质环境障碍因素 | 第50-51页 |
4. 学习内容与方法障碍因素 | 第51-53页 |
(二) 有效学习障碍的成因 | 第53-62页 |
1. 思想根源追踪 | 第53-56页 |
2. 学习资源缺失 | 第56-59页 |
3. 学习策略失当 | 第59页 |
4. 学习缺乏毅力 | 第59-60页 |
5. 自身认识不够 | 第60页 |
6. 早年学习失败 | 第60-61页 |
7. 激励制度缺失 | 第61-62页 |
四、现代企业一般员工有效学习的特征 | 第62-70页 |
(一) 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 第62-64页 |
1. 丰富的书籍 | 第62-63页 |
2. 先进的实践场地 | 第63页 |
3. 优雅的学习环境 | 第63页 |
4. 顺畅的网络平台 | 第63-64页 |
5. 充裕的政策经费 | 第64页 |
6. 良师指导 | 第64页 |
(二) 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 | 第64-65页 |
1. 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 | 第64-65页 |
2. 新知识转化 | 第65页 |
3. 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 第65页 |
(三) 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体验 | 第65-67页 |
1. 学习过程充满自信 | 第65-66页 |
2. 学会用心学习 | 第66页 |
3.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第66页 |
4. 有学习上的同伴 | 第66-67页 |
(四) 激发学习需求 | 第67-68页 |
1. 提升自我价值 | 第67页 |
2. 激发新需求 | 第67-68页 |
(五) 关注自我能力评估 | 第68-70页 |
1. 发现自身不足 | 第68页 |
2. 促进员工有效学习 | 第68-70页 |
五、现代企业一般员工有效学习的构建策略 | 第70-90页 |
(一) 明确的学习目的 | 第70-71页 |
1. 工作实践需要 | 第70页 |
2. 层次发展需要 | 第70-71页 |
(二) 有效的学习原则 | 第71-72页 |
1. 选择吸收 | 第71-72页 |
2. 创新发展 | 第72页 |
3. 敢于实践 | 第72页 |
4. 学贵有毅 | 第72页 |
(三) 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学习内容 | 第72-75页 |
1. 文化知识 | 第73页 |
2. 业务基础知识 | 第73页 |
3. 业务专业知识 | 第73-74页 |
4. 技能的学习 | 第74页 |
5. 职业道德 | 第74-75页 |
6. 非关联知识的学习 | 第75页 |
(四) 有效的学习方式 | 第75-78页 |
1. 示范举例,沟通互动 | 第75-76页 |
2. 运用网络,解决问题 | 第76-77页 |
3. 现场观摩,团队学习 | 第77-78页 |
(五) 科学的学习态度 | 第78-79页 |
1. 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 第78页 |
2. 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 第78页 |
3. 专心致志,教学相长 | 第78-79页 |
4. 精益求精,严格要求 | 第79页 |
(六) 掌握有效学习的工具 | 第79-83页 |
1. 各类工具书 | 第79-80页 |
2. 学习审查 | 第80-81页 |
3. 学习行动 | 第81-82页 |
4. 实践学习 | 第82-83页 |
(七) 打造有效学习的企业文化 | 第83-86页 |
1. 从精神层面打造企业文化 | 第83-85页 |
2. 从行为层面打造企业文化 | 第85-86页 |
(八) 有效学习的激励机制 | 第86-90页 |
1. 提供政策经费支持,进行评价监督 | 第86页 |
2. 职业发展激励 | 第86-87页 |
3. 提供培训机会 | 第87页 |
4. 感情激励 | 第87-88页 |
5. 薪酬和福利待遇激励 | 第88-89页 |
6. 培养忧患意识 | 第89-90页 |
结束语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I | 第95-98页 |
附录II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