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 1. 国际背景:“纯”科学教育走向“科-技”教育 | 第11-13页 |
| 2. 国内形势:提高公众技术素养迫在眉睫 | 第13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 教科书与教科书编制的概述 | 第14-17页 |
| 1. 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2. 教科书编制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模式 | 第15-17页 |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9页 |
| 一、技术与技术素养 | 第19-28页 |
| (一) 技术 | 第19-21页 |
| 1. 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 第19-20页 |
| 2. 技术的核心—设计 | 第20-21页 |
| 3. 技术的价值及本质 | 第21页 |
| (二) 技术素养 | 第21-25页 |
| 1. 技术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页 |
| 2. 技术素养的维度与结构 | 第22-25页 |
| (三) 技术素养与科学素养辨析 | 第25-28页 |
| 1. 科学与技术 | 第25-26页 |
| 2. 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 | 第26-27页 |
| 3. 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 | 第27-28页 |
| 二、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 (一) 知识论 | 第28-31页 |
| 1. 知识的分类 | 第28-29页 |
| 2. 知识的转型 | 第29-30页 |
| 3. 知识论对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 第30-31页 |
| (二) 发展心理学 | 第31-33页 |
| 1.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 第31-32页 |
| 2.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与螺旋课程理论 | 第32页 |
| 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2-33页 |
| 4. 发展心理学对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 第33页 |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3-34页 |
| 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33-34页 |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 第34页 |
| (四) STS与STSE教育理论 | 第34-37页 |
| 1. STS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 第34-35页 |
| 2. STSE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 第35页 |
| 3. STS与STSE教育对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 第35-37页 |
| 三、教科版、冀人版和STC教科书技术素养的比较与分析 | 第37-57页 |
| (一) 教科书目标的比较 | 第37-40页 |
| 1. 目标的共同性 | 第38-39页 |
| 2. 目标的差异性 | 第39-40页 |
| (二) 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比较 | 第40-51页 |
| 1. 技术与科学内容比重的比较 | 第40-42页 |
| 2. 技术素养各因素选择的比较 | 第42-51页 |
| (三) 教科书内容组织的比较 | 第51-53页 |
| 1. 科学与技术宏观整合形式的比较 | 第51-52页 |
| 2. 科学与技术微观衔接形式的比较 | 第52-53页 |
| (四) 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比较 | 第53-54页 |
| 1. 栏目设置的比较 | 第53-54页 |
| 2. 文字与图片的比较 | 第54页 |
| (五) 比较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第54-57页 |
| 1. 比较分析的结论 | 第54-55页 |
| 2. 对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 第55-57页 |
| 四、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体系建构 | 第57-105页 |
| (一)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理念与模型建构 | 第57-58页 |
| 1. 编制理念 | 第57-58页 |
| 2. 模型建构 | 第58页 |
| (二)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目标的确定 | 第58-68页 |
| 1. 目标价值的多维性 | 第58-61页 |
| 2. 目标来源的多源性 | 第61-63页 |
| 3. 目标内容的丰富性 | 第63-66页 |
| 4. 目标表述的科学性 | 第66-68页 |
| (三)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第68-76页 |
| 1. 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 第68-69页 |
| 2. 内容选择的基本框架 | 第69-73页 |
| 3. 内容选择的基本策略 | 第73-76页 |
| (四)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 第76-83页 |
| 1. 内容组织的基本问题 | 第77-79页 |
| 2. 内容组织的模型 | 第79-81页 |
| 3. 内容组织的具体形式 | 第81-83页 |
| (五)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 第83-85页 |
| 1. 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 第83页 |
| 2. 内容呈现的具体方式 | 第83-85页 |
| (六) 技术设计内容的编制 | 第85-88页 |
| 1. 面向小学生的特定目标 | 第85-86页 |
| 2. 丰富的内容来源与情境创设 | 第86页 |
| 3. 多样化、多梯度的过程设计 | 第86-88页 |
| 4. 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 | 第88页 |
| (七) 融入技术素养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制举例 | 第88-105页 |
| 1. 样章主题的选取 | 第89页 |
| 2. 样章设计的特色 | 第89-90页 |
| 3. 样章具体内容 | 第90-105页 |
| 五、教科书使用的相关建议 | 第105-108页 |
| (一) 教学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 | 第105-106页 |
| 1. 教学方式的选择 | 第105页 |
| 2. 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105-106页 |
| (二) 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师资培养 | 第106-108页 |
| 1. 课程标准的修订 | 第106-107页 |
| 2. 师资培养 | 第107-108页 |
| 六、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 (一)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08页 |
| (二) 问题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附录 | 第114-12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