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官考课制度评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概述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考课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文官范围界定 | 第12页 |
第二节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思想基础 | 第12-16页 |
一、统治者对考课制度的认识 | 第12-13页 |
二、思想家对考课制度的认识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唐宋文官考课体系 | 第16-35页 |
第一节 唐以前考课制度述略 | 第16-17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雏形阶段 | 第16页 |
二、秦汉时期——确立阶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基本构成 | 第17-27页 |
一、考课机构 | 第17-18页 |
二、考课官员的组成及权限 | 第18-20页 |
三、考课年限 | 第20页 |
四、考课标准及其等第划分 | 第20-24页 |
五、考课工具及其使用——考簿、考碟、考钱 | 第24-25页 |
六、考课程序 | 第25-26页 |
七、考课法律典章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宋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 第27-35页 |
一、宋代文官考课制度基本构成的变化 | 第27-31页 |
二、“磨勘法”在宋代文官考课体系中的应用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第一节 九等考第,流于中考 | 第35-36页 |
一、唐代考课评定的中等化现象 | 第35页 |
二、宋代考课中的“务实”精神有极大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考课不实,难以振作 | 第36-38页 |
一、考课不实的现象 | 第36-37页 |
二、考课不实的原因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依资序迁,限年校功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纵横考察,实绩难求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的评价 | 第40-60页 |
第一节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的历史意义 | 第40-45页 |
一、唐宋文官考课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40-43页 |
二、唐宋文官考课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唐宋文官考课制度的现实启示 | 第45-60页 |
一、考核主体的独立性与开放性 | 第45-46页 |
二、考核时间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 第46-47页 |
三、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 第47-50页 |
四、合理区分考核结果等次 | 第50-51页 |
五、考核与公务员使用相结合 | 第51-54页 |
六、健全考核监察机制,增强考核的透明性和民主性 | 第54-58页 |
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