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中药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物化处理法 | 第17-18页 |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8-21页 |
·两相厌氧-MBR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废水处理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好氧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 第29-32页 |
·厌氧消化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5页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中试试验 | 第37-39页 |
·试验用水的来源与水质 | 第37页 |
·试验装置 | 第37-39页 |
·主要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9-40页 |
·主要分析项目 | 第39页 |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分析 | 第39-40页 |
·污泥的接种、培养与驯化 | 第40-41页 |
·污泥的接种 | 第40页 |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40-41页 |
·DGGE 技术 | 第41-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试验所用试剂及配制 | 第42页 |
·DGGE 电泳过程 | 第42-45页 |
第3章 两相厌氧-MBR处理中药废水的中试研究 | 第45-71页 |
·CSTR产酸相的运行结果 | 第45-50页 |
·启动期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45-46页 |
·启动期出水可生化性分析 | 第46-47页 |
·启动期的pH值 | 第47页 |
·产酸相运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UASBAF产甲烷相的运行结果 | 第50-53页 |
·启动期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50-51页 |
·启动期的pH值 | 第51-52页 |
·产甲烷相的运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结果 | 第53-55页 |
·启动期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53-54页 |
·污泥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54-55页 |
·污泥浓度与COD去除率的关系 | 第55页 |
·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结果分析 | 第55页 |
·两相厌氧-MBR种群结构及群落演替解析 | 第55-70页 |
·污泥样品的准备与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55-56页 |
·污泥样品DNA 165 rDNA 的PCR 扩增 | 第56-57页 |
·两相厌氧-MBR种群结构及群落演替解析 | 第5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两相厌氧-MBR处理中药废水数学模型研究 | 第71-103页 |
·两相厌氧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85页 |
·模型假设及底物降解过程 | 第71-73页 |
·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73-80页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80-82页 |
·模型参数求解 | 第82页 |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膜生物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85-98页 |
·模型的假设和限定 | 第86-87页 |
·进水组分和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7-95页 |
·MBR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95-96页 |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96-98页 |
·两相厌氧-MBR组合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98-101页 |
·ADM1 与ASM1 的结合思想 | 第98-100页 |
·组合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故障诊断与修复 | 第103-130页 |
·故障诊断与修复可行性理论分析 | 第104-106页 |
·初始生态系统 | 第104-105页 |
·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机制 | 第105-106页 |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稳定性 | 第106页 |
·中药二厂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故障诊断 | 第106-118页 |
·厌氧生物处理单元反应器的故障诊断 | 第106-116页 |
·中药二厂厌氧处理工艺运行的系统故障诊断 | 第116-118页 |
·中药二厂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运行故障修复 | 第118-128页 |
·产酸相反应器的故障修复 | 第118-124页 |
·产甲烷相反应器的故障修复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