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普林小说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论 | 第10-33页 |
一、库普林文学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 第10-15页 |
(一) 库普林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库普林的人生与文学道路 | 第11-13页 |
(三) 库普林创作倾向形成的必然性 | 第13-15页 |
二、库普林小说对俄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深化 | 第15-21页 |
(一) 库普林与列夫·托尔斯泰 | 第15-17页 |
(二) 库普林与契诃夫 | 第17-19页 |
(三) 库普林与高尔基 | 第19-21页 |
三、库普林小说的研究概况及选题依据 | 第21-30页 |
(一) 库普林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二) 库普林小说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三)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9-30页 |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论文新意 | 第30-33页 |
第一章 存在与选择:有关俄罗斯现实的艺术观照 | 第33-76页 |
第一节 人与自然:库普林小说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33-42页 |
一、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 第34-36页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第36-39页 |
三、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性 | 第39-42页 |
第二节 人与社会:库普林小说中的苦难与孤独意识 | 第42-49页 |
一、苦难与缺憾 | 第42-46页 |
二、孤独与忧伤 | 第46-49页 |
第三节 人与人:库普林小说中的人性探索 | 第49-61页 |
一、善与至善 | 第49-52页 |
二、恶与存在 | 第52-55页 |
三、爱之永恒 | 第55-61页 |
第四节 人与上帝:库普林小说的宗教伦理思想 | 第61-76页 |
一、库普林小说与《圣经》 | 第61-68页 |
二、库普林小说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宗教心理特征 | 第68-72页 |
三、库普林宗教伦理观的核心思想 | 第72-76页 |
第二章 结构与层次:叙述主体和叙事方式 | 第76-116页 |
第一节 人称与视角:库普林小说的内视化 | 第76-84页 |
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内视化 | 第76-80页 |
二、第三人称叙事中的内视化 | 第80-82页 |
三、内视化与库普林小说的抒情特色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情节与情境 | 第84-92页 |
一、库普林的情节小说 | 第84-87页 |
二、库普林的情境小说 | 第87-89页 |
三、库普林的生活流小说 | 第89-92页 |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库普林小说中的时空特性 | 第92-101页 |
一、叙事时间:时间点文本的扩展 | 第92-97页 |
二、叙事空间:意识空间内容的强化 | 第97-101页 |
第四节 狂欢与对话:库普林小说的民间文化构型 | 第101-116页 |
一、库普林小说的狂欢化特征 | 第101-107页 |
二、库普林小说中的复调和对话性 | 第107-116页 |
第三章 接受与影响:库普林小说在中国 | 第116-149页 |
第一节 库普林小说与"五四"人道主义文学 | 第117-127页 |
一、库普林小说在"五四"时期的译介和影响 | 第117-120页 |
二、"人的文学"与库普林小说 | 第120-124页 |
三、"小人物"和"平民世界"与库普林小说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库普林小说与"五四"非情节化小说 | 第127-135页 |
一、"五四"小说情节的淡化 | 第127-129页 |
二、现代小说情节的淡化与库普林小说 | 第129-135页 |
第三节 库普林小说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 第135-141页 |
一、"五四"时期的自叙传小说 | 第135-136页 |
二、"五四"自叙传小说与库普林小说 | 第136-141页 |
第四节 库普林小说与"五四"抒情小说 | 第141-149页 |
一、"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 | 第141-143页 |
二、"五四"抒情小说与库普林小说 | 第143-149页 |
结论 | 第149-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