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30页 |
第一节 国外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研究之动态 | 第10-18页 |
一、道德伦理研究的时代 | 第10-12页 |
二、外在政治-历史研究的时代 | 第12-13页 |
三、从外在历史走向内在-语言研究的时代 | 第13-15页 |
四、百花齐放的权力话语研究时代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国内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研究之动态 | 第18-22页 |
一、诗歌文本语言本身研究 | 第19页 |
二、私人话语研究 | 第19页 |
三、社会层面研究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宗教范式":本研究的一种视角与方法论 | 第22-30页 |
一、本研究的提出 | 第22-24页 |
二、本研究的主要论旨 | 第24-27页 |
三、本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 第27-30页 |
第一章 "宗教范式"概念的建构 | 第30-45页 |
第一节 宗教概念的重释 | 第30-38页 |
一、宗教概念及其二维度 | 第30-35页 |
二、宗教的功能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库恩"范式"哲学思想在文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38-41页 |
一、库恩"范式"概念的哲学思想 | 第38-39页 |
二、"范式"概念在文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宗教范式"概念的建构 | 第41-45页 |
一、"静态"的"宗教范式" | 第41-42页 |
二、"动态"的"宗教范式" | 第42-43页 |
三、"宗教范式"概念在本研究中的提出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交融式"宗教范式的形成与表征 | 第45-85页 |
第一节 "北方"与"南方"作为宗教范式的确立 | 第46-56页 |
一、"南方"与"北方"宗教范式的涵义 | 第46-50页 |
二、"南方"与"北方"宗教范式中人神关系之不同 | 第50-52页 |
三、"南方,与"北方"宗教范式中人与社会关系之不同 | 第52-54页 |
四、"南方"与"北方"宗教范式中人与自然关系之不同 | 第54-56页 |
第二节 "交融式"宗教范式的形成 | 第56-74页 |
一、南方宗教范式盛行的时代 | 第57-59页 |
二、北方宗教范式盛行的时代 | 第59-64页 |
三、南方宗教范式的复兴 | 第64-67页 |
四、北方宗教范式的复归 | 第67-74页 |
第三节 "交融式"宗教范式的表征 | 第74-85页 |
一、栖息在心性最深处的上帝 | 第74-76页 |
二、希腊多神之韵 | 第76-79页 |
三、东方神秘主义之光 | 第79-85页 |
第三章 "交融式"宗教范式范例一:拜伦感官享乐面具下的焦虑与罪感 | 第85-121页 |
第一节 享乐至上与英雄主义并济的希腊多神教 | 第85-93页 |
一、感官主义的享乐至上 | 第86-90页 |
二、英雄主义的光环 | 第90-92页 |
三、享乐至上与英雄主义光环背后的虚无与焦虑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反东方主义"的东方神秘主义 | 第93-99页 |
一、东方神秘主义的内在化认同 | 第93-96页 |
二、心神合一的冥想 | 第96-97页 |
三、积极奋发的宿命/前定论 | 第97-99页 |
第三节 加尔文罪感思想的深渊 | 第99-110页 |
一、虔诚的基督徒 | 第100-102页 |
二、罪感深渊之中的加尔文教徒 | 第102-105页 |
三、罪感思想之表现 | 第105-110页 |
第四节 绝望与超脱 | 第110-121页 |
一、图圄:绝望之渊 | 第111-114页 |
二、超脱:虚无之态 | 第114-118页 |
三、悖论的文学大梦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交融式"宗教范式范例二:雪莱博爱自由的乌托邦 | 第121-159页 |
第一节 自由博爱的梦想家 | 第122-132页 |
一、基督博爱精神的呼吁者 | 第122-126页 |
二、希腊自由思想的追随者 | 第126-129页 |
三、和谐自由的泛神论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梦想的幻灭 | 第132-140页 |
一、令人失望的工业革命 | 第132-134页 |
二、令人困惑的法国革命 | 第134-136页 |
三、苦难的个人生活 | 第136-139页 |
四、幻灭的漫游者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幻灭的超脱 | 第140-151页 |
一、基督教世界里的超脱 | 第140-143页 |
二、神性的精神世界 | 第143-147页 |
三、异域风情的东方神秘主义 | 第147-151页 |
第四节 乌托邦的预言家 | 第151-159页 |
一、理想的乌托邦 | 第152-154页 |
二、预言家的诗人 | 第154-157页 |
三、理想主义乌托邦的先知 | 第157-159页 |
第五章 "交融式"宗教范式范例三:济慈追求神性之美的漫漫苦旅 | 第159-192页 |
第一节 神性的形式美 | 第159-168页 |
一、纯美的希腊神话:泛神主义 | 第160-162页 |
二、酒神狂欢的美丽仪典 | 第162-166页 |
三、欢愉的和谐之美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永生的内在美 | 第168-176页 |
一、死亡与永生的主题 | 第169-173页 |
二、想象的力量 | 第173-175页 |
三、飘忽不定的神秘世界 | 第175-176页 |
第三节 远古的神秘美 | 第176-185页 |
一、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之美 | 第177-179页 |
二、天人合一的灵逸之美 | 第179-182页 |
三、"济慈式"轮回之美 | 第182-185页 |
第四节 心灵的救赎美 | 第185-192页 |
一、济慈救赎思想之表现 | 第185-187页 |
二、救赎思想之渐变 | 第187-190页 |
三、神性美的救赎 | 第190-192页 |
结语 | 第192-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2页 |
附录 | 第212-216页 |
后记 | 第216-21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