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感情及其培育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 关于教育感情的概念界定上的一些问题 | 第12-13页 |
(二) 已有的关于教育感情的说法 | 第13-15页 |
(三) 教育感情的特点 | 第15-16页 |
(四) 教育感情的结构 | 第16页 |
(五) 教育感情的功能 | 第16-17页 |
(六) 教育感情的培育 | 第17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四、本文的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教育感情的独特性质 | 第20-29页 |
一、感情的教育学理解 | 第20-25页 |
(一) 感情 | 第20-22页 |
(二) 教育感情 | 第22-23页 |
(三) 教育感情的本质 | 第23-25页 |
二、教育感情的特点 | 第25-29页 |
(一) 可调节性 | 第25-26页 |
(二) 社会性 | 第26-27页 |
(三) 需要理性的参与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教育感情的结构 | 第29-37页 |
一、教师的感情世界 | 第29-31页 |
(一)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情主导 | 第29-30页 |
(二)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情调节 | 第30-31页 |
二、学生的感情世界 | 第31-34页 |
(一)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情生成 | 第32-33页 |
(二)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情调节 | 第33-34页 |
三、教育内容的感情世界 | 第34-37页 |
(一) 教育内容折射的师生感情 | 第34-35页 |
(二) 教育内容对师生的吸引力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教育感情的功能 | 第37-45页 |
一、教育感情的动力功能 | 第37-40页 |
(一) 教育感情对教育行为的导向功能 | 第37-38页 |
(二) 教育感情对教育活动的助力功能 | 第38-40页 |
二、教育感情的调节功能 | 第40-42页 |
(一) 教育感情对认知的调节 | 第40-41页 |
(二) 教育感情对行为的调节 | 第41-42页 |
三、教育感情的和谐功能 | 第42-45页 |
(一) 身心和谐功能 | 第43页 |
(二) 关系和谐功能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教育感情的培育 | 第45-56页 |
一、教育感情培育的可能性 | 第45-47页 |
(一) 教育活动的内在生成 | 第45-46页 |
(二) 师生感情的可变性 | 第46-47页 |
(三) 教育内容的可感染性 | 第47页 |
二、教育感情的培育策略 | 第47-56页 |
(一) 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 第48-49页 |
(二) 创建安全的感情氛围 | 第49-51页 |
(三) 施展个人的人格魅力 | 第51-53页 |
(四) 灵活调控师生的感情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