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新农村 | 第12-13页 |
·村镇规划体系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0-21页 |
上篇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规划标准》中镇域镇村体系的矛盾 | 第21-54页 |
2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划分依据的矛盾 | 第21-46页 |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1-22页 |
·镇域镇村体系是村镇体系的一部分 | 第21-22页 |
·镇域镇村体系划分依据 | 第22页 |
·具有支持乡村腹地作用的村镇在镇域镇村体系中无明确定位 | 第22-28页 |
·非镇府驻地的集镇 | 第22页 |
·发挥乡村腹地作用的村庄 | 第22-28页 |
·小结 | 第28页 |
·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镇域镇村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 | 第28-41页 |
·空间结构 | 第28-29页 |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 第29-41页 |
·镇域镇村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的动力机制 | 第41-46页 |
·技术发展 | 第43-44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44页 |
·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 第44页 |
·政府、企业、个人 | 第44-46页 |
3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的矛盾 | 第46-54页 |
·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 | 第46页 |
·中心村是否适于京西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 第46-54页 |
·中心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 第46-47页 |
·中心村与城镇化目标相违背 | 第47页 |
·"迁村并点"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 | 第47-52页 |
·难以走"小分散,大聚合"之路 | 第52-53页 |
·技术与城乡互动导致了发展的不均衡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下篇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规划标准》中镇域镇村体系矛盾的解决思路 | 第54-65页 |
4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划分依据矛盾的解决思路 | 第54-58页 |
·具有支持乡村腹地作用的村镇在镇域镇村体系中的定位 | 第54-57页 |
·非政府驻地的集镇 | 第54-55页 |
·具有乡村腹地作用的村庄 | 第55-56页 |
·建立新的评定标准 | 第56-57页 |
·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以适应镇域镇村体系的要求 | 第57-58页 |
5 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矛盾的解决思路 | 第58-65页 |
·构建新型镇域镇村体系的必要性 | 第58页 |
·镇域镇村体系的调整 | 第58-61页 |
·从"大分散,小聚合"到"分散了的集中化" | 第58-61页 |
·从均衡发展到重点建设 | 第61页 |
·构建新型的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 | 第61-62页 |
·镇域镇村体系网络节点的构建 | 第62-65页 |
·镇区——紧凑、多功能 | 第62-64页 |
·村庄——发展多样化经济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A 田庄村、雁翅村、青白口村现状调研统计表 | 第70-73页 |
附录B 田庄村、雁翅村、青白口村规划图纸 | 第73-8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