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 ·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2页 |
|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简要历程 | 第12-13页 |
| ·我校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学分制的内涵、特点及优势 | 第18-23页 |
| ·学分制的定义与内涵 | 第18-19页 |
| ·学分制的特点 | 第19-20页 |
| ·以学分代替学年 | 第19页 |
| ·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 | 第19页 |
| ·以弹性代替刚性 | 第19-20页 |
| ·以选课代替排课 | 第20页 |
| ·学分制的优势 | 第20-21页 |
| ·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 第20页 |
| ·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 | 第20页 |
|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20-21页 |
|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21页 |
|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第21页 |
| ·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 第21页 |
| ·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 | 第21-23页 |
|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两种可能 | 第21-22页 |
|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两种倾向 | 第22页 |
|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思想考查出现两个难题 | 第22页 |
|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两级分化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 第23-32页 |
| ·学分制改革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 第23-25页 |
| ·学生自主选择盲目 | 第23页 |
| ·班级管理功能弱化 | 第23-24页 |
| ·同学人际交往淡化 | 第24页 |
| ·轻素质,重学分 | 第24页 |
| ·学习纪律松弛 | 第24页 |
| ·集中教育面临困境 | 第24-25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渠道不畅通 | 第25页 |
| ·立足于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局限性 | 第25页 |
| ·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 第25-29页 |
| ·学分制强调个性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 | 第25-26页 |
| ·学分制淡化班级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受到冲击和挑战 | 第26页 |
| ·学分制摈弃单向灌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冲击和挑战 | 第26-27页 |
| ·学分制凸显隐性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受到冲击和挑战 | 第27-28页 |
| ·学分制需要思想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 | 第28-29页 |
| ·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29-32页 |
| ·思想政治工作重在面对学生个体,注重内在自我教育的培养 | 第29页 |
| ·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关心学生心理,注重人格的健康成长 | 第29-30页 |
| ·倡导和实施教书育人的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 | 第30页 |
| ·需要建立一套与新问题对应的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第30页 |
| ·发挥好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第30-31页 |
| ·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学分制改革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32-36页 |
| ·教育理念上突出强调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和以人为本 | 第32-33页 |
| ·教育过程突出强调和谐性 | 第33页 |
| ·教育手段和方法突出强调综合化与个性化 | 第33-34页 |
| ·教育活动突出强调外延化与实践性 | 第34页 |
| ·教育工作格局突出强调多维立体化 | 第34-35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突出强调多能化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学分制改革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36-51页 |
| ·转变观念 | 第36-38页 |
| ·人本观念 | 第36-37页 |
| ·平等观念 | 第37-38页 |
| ·服务观念 | 第38页 |
| ·重构载体 | 第38-41页 |
| ·加强学生社区建设 | 第38-39页 |
| ·重视学生社团功能 | 第39页 |
| ·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 第39-40页 |
| ·开辟网络教育新领域 | 第40页 |
|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 第40-41页 |
| ·创新内容 | 第41-44页 |
| ·教会学生自我评估 | 第41页 |
|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第41-42页 |
|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技能 | 第42页 |
|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 第42-43页 |
| ·引入信用意识教育 | 第43-44页 |
| ·改革方法与形式 | 第44-45页 |
| ·建立多维立体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发挥全员、全方位的育人功能 | 第44-45页 |
| ·建立和完善“双师制”加大教育和管理的辐射面 | 第45页 |
| ·建立和完善德育学分考核与评价方案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成才 | 第45页 |
| ·完善机制 | 第45-48页 |
| ·建立学习咨询指导中心 | 第45-46页 |
| ·建立就业指导中心 | 第46-47页 |
| ·建立勤工助学中心 | 第47-48页 |
| ·建设队伍 | 第48-51页 |
| ·提高专职人员素质 | 第48-49页 |
|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 第49页 |
| ·组建“导师”队伍 | 第49-50页 |
| ·建立“导生”队伍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