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二) 论文结构 | 第10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五)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一、修身课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第13-21页 |
| (一) 修身课的内涵 | 第13-18页 |
| 1、修身的提出 | 第13-14页 |
| 2、修身课的提出 | 第14-18页 |
| (二) 修身课的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 1、社会性 | 第18页 |
| 2、个体性 | 第18-19页 |
| 3、灵活性 | 第19页 |
| 4、丰富性 | 第19-21页 |
| 二、开设修身课的依据 | 第21-26页 |
| (一) 现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透视 | 第21-24页 |
| 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定化,脱离学生实际 | 第21页 |
| 2、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 第21页 |
| 3、教育方式注重单向灌输,忽视主体性的存在 | 第21-22页 |
| 4、心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化. | 第22页 |
| 5、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远的人际关系 | 第22-23页 |
| 6、主题班会等德育模式的实效低下 | 第23页 |
| 7、班主任德育工作负荷超载 | 第23-24页 |
| (二)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社会现实的挑战 | 第24-26页 |
| 1、信息化社会的冲击 | 第24页 |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 | 第24页 |
|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新趋势 | 第24-26页 |
| 三、修身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31页 |
| (一) 修身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 第26-27页 |
| 1、课程内容上的点面延伸 | 第26页 |
| 2、课程目标知行合一的完整配备 | 第26页 |
| 3、突破限制的资源整合 | 第26-27页 |
| (二) 修身课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27-31页 |
| 1、开展修身课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 | 第27页 |
| 2、开展修身课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 第27-28页 |
| 3、开展修身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28页 |
| 4、开展修身课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 第28-29页 |
| 5、开展修身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要 | 第29页 |
| 6、开展修身课有助于缓解学生自身矛盾和压力 | 第29页 |
| 7、开展修身课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 第29-31页 |
| 四、实施修身课的原则和策略 | 第31-40页 |
| (一) 实施修身课的原则 | 第31-35页 |
| 1、从实施主体角度把握,突出实践性原则 | 第31-32页 |
| 2、从实施客体角度把握,强调道德智慧培养原则 | 第32-33页 |
| 3、从实施背景角度把握,落实心理辅导原则 | 第33-35页 |
| (二) 实施修身课的策略 | 第35-40页 |
| 1、修身课开设规范化 | 第35-36页 |
| 2、抓好校园文化,创造良好氛围 | 第36-37页 |
| 3、利用时尚的影视元素 | 第37-38页 |
| 4、用透传统的国旗下讲话 | 第38-39页 |
| 5、举办学生推崇的“百家讲坛” | 第39页 |
| 6、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活动 | 第39-40页 |
| 五、值得思考的问题 | 第40-41页 |
| (一) 重形式轻内涵 | 第40页 |
| (二) 新课程开发的尴尬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附录一 坚守礼仪传统 提升品德修养 | 第43-46页 |
| 附录二 修身自省书 | 第46-47页 |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