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三)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页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和谐校园的涵义、特征及其目标 | 第15-23页 |
(一) “和谐”及和谐思想的历史溯源 | 第15-18页 |
1. 东方文化中的和谐 | 第15-16页 |
2. 西方文化中的和谐 | 第16-17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7-18页 |
(二) 和谐校园的涵义、特征及其目标 | 第18-23页 |
1. 和谐校园的涵义 | 第18-19页 |
2. 和谐校园的特征 | 第19-21页 |
3. 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 第21-23页 |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及根源 | 第23-30页 |
(一)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 第23-26页 |
1. 办学规模与结构之间矛盾突出 | 第23页 |
2. 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 | 第23-24页 |
3. 高校内部管理方式落后 | 第24页 |
4. 学术权与行政权相互挤压 | 第24-25页 |
5.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 第25-26页 |
6. 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形势严峻 | 第26页 |
7. 校情民意难以充分表达 | 第26页 |
(二) 面临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26-30页 |
1. 高校发展的功利化 | 第26-27页 |
2. 高校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 第27页 |
3. 高校主体认知错位 | 第27-29页 |
4.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 第29-30页 |
三、建设和谐高校的基本对策 | 第30-43页 |
(一) 建设和谐高校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1. 坚持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兴校的原则 | 第30页 |
2. 坚持德育首位和素质教育的原则 | 第30-31页 |
3. 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原则 | 第31页 |
4. 坚持学术自由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 第31-32页 |
5.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 | 第32页 |
(二) 建设和谐高校的模式和基本对策 | 第32-43页 |
1. 建设和谐高校的模式 | 第32-34页 |
2. 建设和谐高校的基本对策 | 第34-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