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粮饲兼用型玉米 | 第9-10页 |
·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概况 | 第9页 |
·粮饲兼用玉米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粮饲兼用型玉米的营养价值 | 第10页 |
·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 第11-12页 |
·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性 | 第11页 |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 第11-12页 |
·玉米淀粉含量的研究 | 第12-14页 |
·淀粉含量的变异性 | 第12页 |
·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2-13页 |
·高淀粉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玉米油份含量的研究 | 第14-15页 |
·油份含量的变异性 | 第14页 |
·油份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4-15页 |
·高油玉米育种进展 | 第15页 |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 | 第15页 |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第16页 |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子粒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17-18页 |
·玉米籽粒蛋白与产量相关分析 | 第17页 |
·蛋白质与其它营养成分间的相关分析 | 第17-18页 |
·谷类作物胚乳遗传模型分析 | 第18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籽粒和秸秆品质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47页 |
·籽粒品质分析 | 第21-33页 |
·F_2 代籽粒品质联合方差分析 | 第21-22页 |
·籽粒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22页 |
·自交系的品质含量分析 | 第22-24页 |
·自交系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22-23页 |
·自交系淀粉含量分析 | 第23-24页 |
·自交系油份含量分析 | 第24页 |
·自交系赖氨酸含量分析 | 第24页 |
·自交系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F_2 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F_2 籽粒蛋白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页 |
·F_2 籽粒淀粉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页 |
·F_2 籽粒油份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页 |
·F_2 籽粒赖氨酸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品质表现 | 第26-31页 |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含量 | 第26页 |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淀粉含量 | 第26页 |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油份含量 | 第26-30页 |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赖氨酸含量 | 第30-31页 |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籽粒品质性状与秸秆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产量及穗部性状分析 | 第33-40页 |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33页 |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3页 |
·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3-35页 |
·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基因型的产量性状分析 | 第37-38页 |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8页 |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39页 |
·杂交组合产量及穗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籽粒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 第40页 |
·秸秆品质分析 | 第40-47页 |
·秸秆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不同组合秸秆品质性状间表型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秸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41页 |
·组合间秸秆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 第41-45页 |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秸秆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玉米种质资源中籽粒品质性状的评价与利用 | 第47页 |
·籽粒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47-48页 |
·籽粒、秸秆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 | 第48页 |
·品质与产量相关性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