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杂株类型的鉴定与指纹图谱构建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6页
   ·小麦品种的纯度鉴定研究第10-18页
     ·小麦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的纯度鉴定研究第11-12页
     ·小麦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 的纯度鉴定研究第12页
     ·小麦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的纯度鉴定研究第12-14页
     ·小麦分子标记(molecule marker)的纯度鉴定研究第14-18页
       ·RFLP 分子标记第15-16页
       ·RAPD 标记第16页
       ·AFLP 标记第16-17页
       ·SSR 标记第17-18页
   ·小麦杂株产生的原因第18-19页
     ·机械混杂类第18页
     ·天然异交类第18-19页
     ·剩余变异类第19页
     ·杂株与本品种的区分比较第19页
   ·SSR 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19-26页
     ·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第20-22页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亲缘关系分析第20页
       ·小麦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20-21页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第21页
       ·小麦遗传多样性变化动态研究第21-22页
     ·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第22-23页
     ·QTL 定位第23页
     ·鉴定和区分品种第23-24页
     ·检测种子纯度第24页
     ·构建指纹图谱第24页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第24-25页
     ·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5页
     ·鉴别小麦细胞遗传学材料第25-26页
2 引言第26-28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8-34页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8-29页
   ·试验方法第29-33页
     ·SSR 分析第29-33页
       ·DNA 的提取及纯化第29页
       ·SSR 引物第29-31页
       ·PCR 反应体系第31页
       ·PCR 反应程序第31-32页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第32页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第32-33页
     ·农艺性状的调查第33页
   ·数据分析第33-34页
     ·SSR 数据分析第33页
     ·农艺性状数据分析第33-34页
     ·不同分组方式的结果的吻合率计算第3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4-51页
   ·小麦杂株农艺性状的分析第34-44页
     ·小麦杂株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第34-37页
     ·小麦杂株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第37-43页
       ·小麦杂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第37-40页
       ·小麦杂株农艺性状的一致性分析第40-43页
     ·88 个杂株农艺性状分组标准第43-44页
   ·小麦杂株的分子标记分析第44-46页
     ·47 对引物在88 个材料中的标记分析第44-46页
     ·88 个杂株SSR 标记分组标准第46页
   ·农艺性状、SSR 标记和农艺性状+SSR 标记分组结果的比较第46-48页
     ·农艺性状+SSR 标记分组标准第46-47页
     ·农艺性状、SSR 标记和农艺性状+SSR 标记分组吻合率的比较与分析第47-48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与其它18 个品种(系)的指纹图谱分析第48-51页
     ·SSR 多态性分析第48-49页
     ·豫农202 与18 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第49-50页
     ·19 个供试材料指纹代码构建第50-51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1-58页
   ·结论第51页
   ·讨论第51-56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杂株类型的鉴定方法第51-54页
       ·遗传标记对小麦种子纯度、杂株鉴定与遗传差异分析的应用第51-52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杂株类型分组方式的评价第52-54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杂株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54-55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杂株产生的原因第54-55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的防杂措施第55页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与18 个小麦品种(系)的区分及指纹图谱的构建第55-56页
   ·本研究拟开展的后续工作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ABSTRACT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下一篇:渗透调节技术对烤烟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