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LESA模型的罗山县高标准粮田划定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5-30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5-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2 研究目的第18页
        1.1.3 研究意义第18-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1-2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1-2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3-25页
        1.2.3 研究进展评述第25-2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7-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3.3 研究路线第28-30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0-34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30-31页
        2.1.1 地理位置第30页
        2.1.2 行政区划第30-31页
    2.2 自然环境概况第31-32页
        2.2.1 地形地貌第31页
        2.2.2 气候条件第31-32页
        2.2.3 土壤状况第32页
        2.2.4 水文条件第32页
    2.3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第32-34页
        2.3.1 农业生产第32-33页
        2.3.2 农村经济第33-34页
3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第34-38页
    3.1 土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第34页
        3.1.1 土壤质量内涵第34页
        3.1.2 土壤质量影响因素第34页
    3.2 耕地立地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第34-35页
        3.2.1 耕地立地条件内涵第34-35页
        3.2.2 耕地立地条件影响因素第35页
    3.3 LESA体系第35页
    3.4 数据处理第35-38页
        3.4.1 数据来源第35-36页
        3.4.2 评价单元划分第36-38页
4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第38-47页
    4.1 评价因素确定第38页
    4.2 评价因素赋值及权重第38-44页
        4.2.1 评价因素赋值第38-44页
        4.2.2 评价因素权重确定第44页
    4.3 土壤质量评价模型确定第44-45页
    4.4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第45-47页
5 耕地立地条件评价体系第47-54页
    5.1 评价因素确定第47页
    5.2 评价因素赋值及权重第47-51页
        5.2.1 评价因素赋值第47-51页
        5.2.2 评价因素权重第51页
    5.3 立地条件评价模型确定第51页
    5.4 立地条件评价结果第51-54页
6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第54-62页
    6.1 LESA模型构建第54-55页
    6.2 回归分析确定LESA体系权重第55-56页
    6.3 评价结果第56-62页
        6.3.1 数量分布分析第57-59页
        6.3.2 空间分布分析第59-61页
        6.3.3 综合分布分析第61-62页
7 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划定第62-69页
    7.1 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划定依据与结果第62-65页
        7.1.1 划定依据第62-64页
        7.1.2 划定结果第64页
        7.1.3 结果分析第64-65页
    7.2 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划定建议与对策第65-69页
        7.2.1 建设区划建议对策第65-66页
        7.2.2 建设模式建议对策第66-6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8.1 主要结论第69-70页
    8.2 创新点第70页
        8.2.1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层面的创新第70页
        8.2.2 高标准粮田划定研究层面的创新第70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个人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化学模型的电化学电容器模拟与优化
下一篇: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