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电容器论文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电化学电容器模拟与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32页
    2.1 电化学电容器的简介第14-15页
        2.1.1 双电层电容器第14页
        2.1.2 赝电容电容器第14-15页
        2.1.3 对称型电容器和非对成型电容器第15页
    2.2 电化学电容器的结构第15-16页
    2.3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活性材料研究进展第16-21页
        2.3.1 碳材料第16-18页
        2.3.2 金属化合物第18-20页
        2.3.3 导电聚合物第20页
        2.3.4 复合材料第20-21页
    2.4 电化学电容器电解液研究进展第21-22页
        2.4.1 水系电解液第21页
        2.4.2 有机电解液第21页
        2.4.3 离子液体第21-22页
        2.4.4 固态电解质第22页
    2.5 电化学电容器模型研究进展第22-25页
        2.5.1 等效电路模型第23-24页
        2.5.2 电化学模型第24页
        2.5.3 分子模型第24-25页
    2.6 电化学电容器的电化学模型基础与研究进展第25-32页
        2.6.1 电极和电解液界面双电层结构模型第25-28页
        2.6.2 电解液中的传质过程基础模型第28-29页
        2.6.3 电极和电解液界面异相电荷转移理论模型第29-30页
        2.6.4 电极中的传质过程基础理论模型第30页
        2.6.5 电化学电容器的电化学模型研究进展第30-32页
第3章 基于双电层稳态模型研究碳材料结构对双电层电容的影响第32-45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建模第32-39页
        3.2.1 碳材料纳米结构简化第32-33页
        3.2.2 模型描述与假设第33-34页
        3.2.3 模型方程第34-35页
        3.2.4 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第35-37页
        3.2.5 模型求解和数值处理第37-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3.3.1 斯特恩层和扩散层比表面电容第39-40页
        3.3.2 碳材料颗粒大小和孔径对比表面电容的影响第40-42页
        3.3.3 碳材料空间形貌对比表面电容的影响第42-43页
        3.3.4 模型验证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基于双电层稳态模型研究有机电解质对双电层电容的影响第45-56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建模第46-47页
        4.2.1 有机电解液极性和介电饱和的描述第46-47页
        4.2.2 有机电解液模拟参数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4.3.1 有机溶剂极性对比表面电容的影响第47-49页
        4.3.2 饱和介电系数和比表面电容的关系第49-50页
        4.3.3 离子尺寸大小对比表面电容的影响第50-52页
        4.3.4 有机溶剂电解液和碳材料结构的比较第52-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基于电化学电容器工作机理建立其电化学动态模型第56-71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电化学电容器的电化学动态模型建立方法第56-62页
        5.2.1 双电层电容电化学动态模型第57-59页
        5.2.2 传统赝电容电化学动态模型第59-61页
        5.2.3 嵌入式赝电容电化学动态模型第61-62页
    5.3 应用双电层电容电化学动态模型模拟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第62-65页
        5.3.1 基于循环伏安法建模第63-64页
        5.3.2 模拟参数和求解处理第64-65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5-69页
        5.4.1 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内部场变化第65-66页
        5.4.2 离子尺寸的影响第66-68页
        5.4.3 扩散系数的影响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频减载在线整定系统
下一篇:基于LESA模型的罗山县高标准粮田划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