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 “古今—中西”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第21-29页
    一、选题意义与背景第21-26页
        (一) 选题意义第21-22页
        (二) 研究背景第22-26页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第26-29页
        (一) 研究目标与重点难点第26-27页
            1、研究目标与任务第26-27页
            2、研究重点和难点第27页
        (二) 研究方法与写作安排第27-29页
            1、研究方法第27-28页
            2、写作安排第28-29页
上编 “体用”源流第29-665页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体用”意识之孕育与萌动第30-107页
        第一节 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体用”意识第30-74页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体用”意识第31-64页
                (一) 《尚书》:“五行”之“体—性—用”第31-34页
                (二) 《左传》:“体政”之体第34-35页
                (三) 《论语》:礼之本与用第35-37页
                (四) 《孟子》:志气合于一体第37-42页
                (五) 《荀子》:贵本而亲用第42-53页
                (六) 《礼记》:礼之大体与礼之用第53-64页
            二、汉代儒家礼乐思想中的“体用”意识第64-74页
                (一) 《春秋繁露》:“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者也”第64-68页
                (二) 《新书》:“内本六法,外体六行”第68-71页
                (三) 《说苑》:“转相为本”第71-72页
                (四) 《汉书》:六艺之体用第72页
                (五) 《申鉴》:“道之本,仁义而已”与“知道之体”第72-73页
                (六) 《中论》:“文质著然后体全”第73-74页
        第二节 诸子天道性命中的“体用”意识第74-89页
            一、墨子及《墨子》中的“体”思维第74-77页
            二、法家思想中的体用意识第77-81页
                (一) 《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第77-79页
                (二) 《管子》:“体、礼者,所以取天下”第79-81页
            三、兵家思想中的“体用”意识第81-83页
                (一) 《司马法》:“体俗”与“体其命”第81页
                (二) 《尉缭子》:“虚实者兵之体也”第81-82页
                (三) 《三略》:“帝者,体天则地”第82-83页
            四、道家学说中的体用意识第83-89页
                (一) 《老子》:“弱者道之用”第83页
                (二) 《文子》:“道以无为有体”第83-85页
                (三) 《庄子》:“大本大宗”与“无用之用”第85-88页
                (四) 《论六家要旨》: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第88-89页
        第三节 秦汉宇宙气论中的“体用”意识第89-99页
            一、《黄帝四经》:“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第89-90页
            二、《吕氏春秋》:“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第90页
            三、《淮南子》:“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容也”第90-94页
            四、《论衡》:“不相贼害,不成为用”第94-96页
            五、《潜夫论》:“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第96-99页
        第四节 早期易经诠释中的“体用”意识第99-107页
            一、先秦易学中的体用意识第99-102页
                (一) 春秋易学之与体用第100页
                (二) 战国易学与《易传》第100-102页
            二、汉代易学中的体用意识第102-107页
                (一) 《焦氏易林》:卦体与性体第102-103页
                (二) 《京氏易传》:互体说与飞伏说第103-104页
                (三) 《易纬》:三易说与四太说第104-105页
                (四) 郑玄:”复归本体,亦是从无入有”第105-107页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用”范畴之发生与定型第107-238页
        第一节 玄学兴起与体用范畴第107-139页
            一、魏晋玄学概说第107页
            二、正始玄学之体用第107-120页
                (一) 王弼经典诠释中的“体用”创造第107-120页
            三、竹林玄学之体用第120-130页
                (一) 阮籍:“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第120-123页
                (二) 嵇康:体赡而用博第123-130页
            四、元康玄学之体用第130-136页
                (一) 郭象:“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第130-136页
            五、东晋玄学之体用第136-139页
                (一) 《世说新语》:“易以感为体”第136-139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佛学与体用思想第139-193页
            一、汉魏晋南北朝佛学概说第139-140页
            二、汉魏晋佛教与体用思想第140-159页
                (一) 道安: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第140-141页
                (二) 僧肇:寂用论与体用第141-155页
                (三) 慧远: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第155-159页
            三、南北朝佛教学派与体用思想第159-193页
                (一) 涅盘学派与体用第159-167页
                (二) 智论学派与体用第167-170页
                (三) 成实学派与体用第170-171页
                (四) 地论学派与体用第171-178页
                (五) 净影慧远与体用第178-193页
        第三节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经学与体用思想第193-230页
            一、汉魏六朝道教经学与体用思想第194-208页
                (一) 汉魏晋道教经学概说第194-195页
                (二) 《河上公老子注》: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第195-196页
                (三)《老子指归》:“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第196-200页
                (四) 《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第200-202页
                (五) 《抱朴子·内篇》与体用第202-208页
            二、南北朝道教经学与体用思想第208-230页
                (一) 南北朝道教思想概论第208-209页
                (二) 早期重玄学与体用第209-228页
                (三) 陶弘景:“神者,心之用,心者,神之主”第228-230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儒学发展中的体用思想第230-238页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发展概说第230-231页
            二、《论语义疏》:“性—用—功”与”本用”第231-234页
            三、《文心雕龙》:“体性”之体与“本体”之体第234-238页
    第三章 隋唐时期:“体用”逻辑之初成与展开第238-361页
        第一节 隋唐宗派佛教与体用思想第238-308页
            一、隋唐宗派佛教概说第238页
            二、天台宗与体用第238-257页
                (一) 慧思:“以体体用,以用用体,体用不二”第238-243页
                (二) 智顗:“体宗用”“体用名”与“体用”第243-253页
                (三) 湛然:本迹即体用第253-257页
            三、三论宗与体用第257-274页
                (一)《肇论疏》:“体用相即”第258-259页
                (二) 吉藏:“体用重为体用”第259-274页
            四、唯识宗与体用第274-285页
                (一) 《成唯识论》:“体用不离”第275-280页
                (二) 《成唯识论述记》:“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第280-283页
                (三) 《大乘法苑义林章》:“体故名法,用故名生”第283-285页
            五、华严宗与体用第285-296页
                (一) 杜顺:六重诠释与体相用第285-288页
                (二) 法藏:体用双融第288-295页
                (三) 李通玄:“体用互参,理事相彻”第295-296页
            六、禅宗与体用第296-308页
                (一) 东山法门:“知果体”,“起万用”第296-297页
                (二) 北宗禅与体用第297-300页
                (三) 南宗禅与体用第300-308页
        第二节 隋唐道教哲学与体用思想第308-340页
            一、隋唐道教哲学发概说第308-309页
            二、重玄思想与体用第309-339页
                (一) 成玄英:体用与本迹第309-320页
                (二) 李荣:从体起用,摄迹归本第320-323页
                (三) 王玄览:“动体将作用,其用全是体,息用以归体,其体全是用”第323-324页
                (四) 《道教义枢》:“体用并为用,非体非用始为体”第324-329页
                (五) 唐玄宗:妙本论与道体德用第329-334页
                (六) 杜光庭:“体用者,相资之义也”第334-339页
            三、钟吕内丹学与体用第339-340页
        第三节 隋唐儒学与体用思想第340-361页
            一、隋唐儒家学术概说第340-341页
            二、《五经正义》之体用思想第341-355页
                (一) 《周易正义》第342-349页
                (二) 《尚书正义》第349-351页
                (三) 《礼记正义》第351-355页
                (四) 《春秋正义》第355页
            三、《周易集解》之体用思想第355-357页
                (一) 崔憬:器体道用第355-357页
            四、刘禹锡:明体以及用,通经以知权第357-359页
            五、《复性书》:灭情复性与体用相需第359-361页
    第四章 宋元时期:体用诠释之泛化与成熟第361-467页
        第一节 两宋易学与道学第361-399页
            一、宋易形成与道学兴起第361页
            二、北宋易学与道学中的体用思想第361-390页
                (一) 胡瑗:明体达用之学第362-365页
                (二) 周敦颐:易理之体用动静第365-367页
                (三) 邵康节: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第367-377页
                (四) 二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第377-384页
                (五) 张载:太虚者,气之本体第384-390页
            三、南宋理学与易学中的体用思想第390-399页
                (一) 胡宏:“性体心用”与“体同用异”第391-394页
                (二) 朱震:“体用同源”与“体用相资”第394-398页
                (三) 杨万里:“极其用而执其体”第398-399页
        第二节 朱熹体用思想第399-422页
            一、体用范畴之界定第399-402页
            二、宇宙论之与体用第402-416页
                (一) 易学之体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第402-407页
                (二) 太极之体用第407-409页
                (三) 体用与动静第409-412页
                (四) 理气之体用第412-416页
            三、心性论之与体用第416-421页
                (一) 心统性情与道体兼体用第417-419页
                (二) 礼乐之与体用同异第419-421页
            四、体用思想之总结第421-422页
        第三节 宋元新道教与体用思想第422-448页
            一、宋元新道教发展概说第422页
            二、陈景元:体用相须与体用冥一第422-431页
            三、南宗先命后性与体用第431-437页
                (一) 张伯端:内丹学理论与体用思想第431-435页
                (二) 白玉蟾:“道者一之体,一者道之用”第435-437页
            四、北宗先性后命与体用第437-443页
                (一) 王重阳:“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第438页
                (二) 丹阳派:“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第438-439页
                (三) 龙门派:“一动一静,互为体用”第439-441页
                (四) 盘山派:“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与“体用圆成,是谓全真”第441-443页
            五、元代道教与体用思想第443-448页
                (一) 李道纯:“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第443-445页
                (二) 陈致虚:“道之体者,自然也:道之用者,虚无也”第445-448页
        第四节 宋元佛教与体用第448-467页
            一、宋元佛教发展概说第448-449页
            二、宋代士大夫佛教义学与体用第449-453页
                (一) 晁迥《法藏碎金录》:三家各有体用第449-453页
            三、宋代禅宗与体用第453-460页
                (一) 黄龙杨岐:体用不离第453-454页
                (二) 永明延寿:体用相寂,体用交彻第454-455页
                (三) 圆悟克勤:文字禅与体用第455页
                (四) 大慧宗果:“看话禅”与“体用皆如”第455-456页
                (五)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体用第456-458页
                (六) 佛日契嵩:佛体儒用第458-460页
            四、宋代天台与体用第460-467页
                (一) 山家山外之争第460-461页
                (二) 四明知礼:“性具三千,若体若用,本空假中,常自相摄”第461-467页
    第五章 明清时期:“体用”范式之圆融与固化第467-562页
        第一节 明代心学发展与体用思想第467-489页
            一、明代心学发展概说第467页
            二、湛若水:“心事合一,体用同原”第467-480页
                (一) 心学之“体用一原”论第467-476页
                (二) 三教之“体同用异”论第476-480页
            三、王阳明:致良知与体用合一第480-486页
                (一) 良知体用与中和第481-483页
                (二) 良知体用与动静第483-484页
                (三) 良知体用与有无第484-485页
                (四) 良知本体与工夫第485-486页
            四、刘宗周:“意是心之体,而流行其用也”第486-489页
        第二节 明清实学与船山体用思想第489-542页
            一、明清实学概说第489-490页
            二、明清易学与体用思想第490-494页
                (一) 张理《易象图说》第490-491页
                (二) 萧汉中《读易考原》:第491-494页
            三、方以智:体用辩证逻辑第494-508页
                (一) 《周易时论合编》中的易学体用思想第495-500页
                (二) 《易余》中的体用思想第500-503页
                (三) 《东西均》中的体用辩证第503-507页
                (四) 《一贯问答》:“一多相离,体用两橛”第507-508页
            四、王夫之:“体用胥有”与“体用相涵”第508-535页
                (一) 体用范畴之概念内涵:体用胥有第508-514页
                (二) 体用逻辑之辩证本性:体用相函第514-530页
                (三) 体用诠释之实践维度:全体大用第530-535页
                (四) 王夫之体用思想之总结第535页
            五、李二曲:“明体适用”之体用思想第535-542页
                (一) “体用”概念的内涵界定第536-538页
                (二) 《体用全学》中的体用全学第538-542页
        第三节 明末佛教中兴与体用思想第542-546页
            一、紫柏真可:体用相与体用互称第542-544页
            二、憨山德清:三教体用第544-546页
        第四节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哲学中国化与体用思想第546-562页
            一、刘智伊斯兰教教义学与体用第547-562页
                (一) 《真境昭微》的翻译与体用第547-548页
                (二) 《天方性理》的创作与体用第548-562页
    第六章 近现代时期:“体用”哲学之挫折与开新第562-665页
        第一节 西学冲击下的文化论争与中西体用第562-572页
            一、近代文化论争的历史叙述第562-565页
            二、“中体西用”模式的哲学本质第565-572页
                (一) “中西体用”的内涵辨析第565-570页
                (二) “中体西用”的逻辑批判第570-571页
                (三) “中体西用”的哲学本质第571-572页
        第二节 现代新儒家崛起与体用思想第572-617页
            一、现代新儒家体用思想(一)第573-596页
                (一) 马一浮:从体起用与摄用归体第573-578页
                (二) 熊十力:体用哲学第578-585页
                (三) 冯友兰:“经济基础是体,上层建筑是用。”第585-590页
                (四) 贺麟:文化体用论第590-596页
            二、现代新儒家体用思想(二)第596-604页
                (一) 牟宗三:道德形而上之体用论第596-604页
            三、现代新儒家体用思想(三)第604-617页
                (一)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以本体为本,以诠释为用”第604-610页
                (二) 杜维明:动态体用论第610-613页
                (三) 傅伟勋:中西互为体用论第613-617页
        第三节 近代佛学革故与体用诠释的创新第617-639页
            一、太虚佛学思想与体用第617-622页
                (一) 佛法总学中的体用观第617-618页
                (二) 判教的体用思想第618-620页
                (三) 《真现实论》与体用第620-622页
            二、欧阳竟无佛学思想与体用第622-630页
                (一) 唯识抉择与体用第622-628页
                (二) 儒佛会通与“用满之体”第628-630页
            三、印顺佛学思想与体用第630-639页
                (一) 《无诤之辩》之“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第630-633页
                (二) 《唯识学探源》之“体用一异”第633-634页
                (三) 《性空学探源》之“体用综贯”第634页
                (四) 《印度之佛教》之“体用种现”第634-636页
                (五) 《中观今论》之体、作、力第636-639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体用”批判第639-665页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位主义之体用批评第640-647页
                (一) 瞿秋白对东方文化派体用思想的批判第640-641页
                (二) 对新儒家的理论批判与体用思想第641-647页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文化体用观第647-665页
                (一) 张岱年:今中为体,古洋为用第650-653页
                (二) 李泽厚:“西体中用”论第653-656页
                (三) 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论第656-665页
下编 “体用”哲学第665-843页
    第七章 “体用概念”的语源学诠释第666-686页
        一、什么是哲学概念的语言学诠释第666-668页
            (一) 哲学概念的语言学考察第666-667页
            (二)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第667-668页
        二、释“体”第668-679页
            (一) “體”之词源学考察第668-678页
                1、“體”之词汇意义第668-673页
                2、“體”之词源意义第673-678页
            (二) “体”概念之哲学蕴涵第678-679页
        三、释“用”第679-685页
            (一) “用”概念之词源学考察第679-684页
                1、“用”的词汇意义第679-681页
                2、“用”的词源意义第681-684页
            (二) “用”概念之哲学蕴涵第684-685页
        四、“体”“用”概念流变中的变与不变第685-686页
    第八章 “体用范畴”的方法论诠释第686-711页
        一、什么是范畴的方法论诠释第686-688页
        二、由概念到范畴的体用内涵第688-693页
            (一) 形式与内涵第688-692页
            (二) 功能与地位第692-693页
        三、体用与诸形式性范畴第693-704页
            (一) 体用与有无第694-696页
            (二) 体用与本末第696-700页
            (三) 体用与本迹第700-701页
            (四) 体用与动静第701-704页
        四、体用与诸实质性范畴第704-711页
            (一) 体用与道器第704-707页
            (二) 体用与理气第707-708页
            (三) 体用与理事第708-709页
            (四) 体用与道德第709-711页
    第九章 “体用逻辑”的本体论诠释第711-721页
        一、什么是逻辑的本体论诠释第711-712页
        二、内容逻辑: “体用”逻辑之如何可能?第712-715页
        三、纵横虚实: “体用”逻辑之体第715-718页
            (一) 体用逻辑的表述形式第715-716页
            (二) 体用逻辑的基本类型第716-717页
            (三) 体用逻辑的结构演化第717-718页
            (四) 体用逻辑的具体内涵第718页
        四、功过得失:“体用”逻辑之用第718-721页
            (一) 体用逻辑之得第719页
            (二) 体用逻辑之失第719-721页
    第十章 “体用诠释”的历史透视第721-785页
        一、儒家经典诠释与哲学发展中的体用第721-741页
            (一) 历史: 儒家体用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第721-725页
                第一阶段: 儒家体用意识萌生期(先秦两汉)第721-722页
                第二阶段: 儒家体用思想潜运期(魏晋—隋唐)第722-724页
                第三阶段: 儒家体用诠释成熟期(宋元明清)第724页
                第四阶段: 儒家体用哲学超越期(近现代)第724-725页
            (二) 本质: 儒家体用思想的哲学和逻辑内涵第725-741页
                1、体用诠释的对象内容第725-729页
                2、体用诠释的逻辑内涵第729-732页
                3、体用诠释的哲学本质第732-741页
        二、佛教经典诠释与汉化进程中的体用第741-761页
            (一) 历史: 中国佛教体用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第742-745页
                第一阶段: 玄学化时期(东汉末—南北朝)第742-744页
                第二阶段: 宗派化时期(隋唐)第744页
                第三阶段: 平庸化时期(宋元明清)第744-745页
                第四阶段: 学术化时期(近现代时期)第745页
            (二) 本质: 中国佛教体用诠释的哲学和逻辑内涵第745-761页
                1、体用诠释的对象内容第745-749页
                2、体用诠释的逻辑内涵第749-753页
                3、体用诠释的哲学本质第753-761页
        三、道家道教哲学与经典建构中的体用第761-779页
            (一) 历史: 道家道教体用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第761-768页
                第一阶段: (先秦两汉)原始道家时期第761-763页
                第二阶段: (魏晋南北朝)玄学与道教化时期第763-765页
                第三阶段: (隋唐时期)重玄道学时期第765-766页
                第四阶段: (宋元明清)内丹心性学时期第766-768页
            (二) 本质: 道家道教体用诠释的哲学和逻辑内涵第768-779页
                1、体用诠释的对象内容第768-770页
                2、体用诠释的逻辑内涵第770-773页
                3、体用诠释的哲学本质第773-779页
        四、“体用”诠释与文化沟通第779-785页
            (一) 体用源流与三教关系第779-784页
                1、体用诠释之与三教源流第779-781页
                2、体用诠释与三教争鸣第781-784页
            (二) 体用诠释与伊斯兰哲学中国化第784页
            (三) 体用诠释与中西碰撞第784-785页
    第十一章 “体用范式”与中西对话第785-811页
        一、“反”思与“返”思:中西文化范式之源第785-796页
            (一) “反思”: 西方哲学活动的基本方式第786-789页
                1、反思: 西方哲学的根本方式第786-788页
                2、西方哲学“反思”的思维本质第788-789页
            (二) “返思”: 中国哲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第789-796页
                1、中国哲学中的“返思”概念第789-792页
                2、中国哲学“返思”的思维本质第792-796页
            (三) 返思与反思:中西哲学形态之比较第796页
        二、“体用”透视下的中国哲学之谜:返思与天人体用第796-801页
            (一) 体用与返思第797页
            (二) 体用与“天人—体用”第797-800页
            (三) 返思与“天人—体用”第800-801页
        三、“体用”观照下的西方哲学之惑:本质与存在第801-810页
            (一) 反思与转向第802-808页
            (二) 体用与“本体—认识”第808-810页
        四、中西哲学的体用分别第810-811页
    第十二章 “体用哲学”的创新使命第811-843页
        一、“本本论”的回归:“体用哲学”与“ONTOLOGY”第811-823页
            (一) 正名: 本体论与ontology第811-821页
                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与“本体论”第812-817页
                2、西方哲学中的“on”与“ontology”第817-821页
            (二) 回归: 相通而非相同第821-823页
        二、“认知论”的引入:“体用哲学”与“EPISTEMOLOGY”第823-833页
            (一) 西方知识论与中国体知论第824-830页
                1、认知: 西方知识论的基本模式第824-826页
                2、体知: 中国知识论的基本模式第826-830页
            (二) 体用哲学对“认知论”的融摄第830-833页
                1、前提与基础第831-832页
                2、维度与方法第832-833页
        三、动态性与开放性:体用哲学创新之体用第833-835页
            (一) 动态性: 体用哲学的创新之体第834页
            (二) 开放性: 体用哲学的创新之用第834-835页
        四、主体性与世界性:中国哲学未来之体用第835-843页
            (一)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第838-840页
            (二) 中国哲学的世界性第840-843页
参考文献第843-857页
后记第857-858页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第858-859页

论文共8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C单晶体超声线锯切割技术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赛博与后人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