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赛博与后人类主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6页
    第一节 学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依据第11-13页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一 概念界定第13-14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4页
        三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5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线索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赛博与控制论第16-38页
    第一节 赛博起源第16-25页
        一 赛博与控制论的关系第16-17页
        二 控制论的发展历程第17-20页
        三 控制论发展的实例研究:维纳、沃尔特以及艾什比第20-23页
        四 控制论的实际应用及其建制过程第23-25页
    第二节 控制论与本体论第25-29页
    第三节 赛博空间第29-38页
        一 赛博空间的由来第29-32页
        二 吉布森赛博空间的后人类形象第32-38页
            1 消解中心话语的模式第35-37页
            2 消解自然/文化二元论第37-38页
第二章 赛博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第38-57页
    第一节 赛博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第38-40页
        一 赛博朋克及其产生背景第38-39页
        二 赛博朋克的文化反叛实质第39-40页
    第二节 赛博朋克电影和赛博朋克小说第40-44页
    第三节 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精神第44-50页
        一 人类身体的重组第46-47页
        二 生命的复制第47-48页
        三 机械辅助第48-50页
    第四节 赛博空间及赛博形象第50-53页
        一 打破有机物和机器之间界限第50-51页
        二 打破人类和有机物的界限第51页
        三 转基因生物第51-52页
        四 克隆第52-53页
    第五节 赛博的具体体现及其意义第53-57页
        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对决——巨系统下的控制与被控制第53-54页
        二 人类的自我识别和各类仿生人与人类的关系第54-55页
        三 人机和谐状态——人类的前景与思考第55-57页
第三章 从赛博到后人类主义第57-76页
    第一节 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第57-60页
    第二节 超人类主义第60-61页
    第三节 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起第61-69页
        一 后人类主体第61-63页
        二 后人类主义是否意味着人类的终结?第63-66页
        三 如何正确理解后人类主义第66-69页
    第四节 后人类主义的伦理学思考第69-73页
    小结第73-76页
第四章 辩证的新本体论—皮克林第76-107页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与皮克林的“实践的冲撞”第76-87页
        一 SSK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困境第76-78页
        二 后SSK的实践转向第78-80页
            1 简述“冲撞理论”的形成第78-79页
            2 从表征性语言到操作性语言第79页
            3 物质力量与时间的重要性第79-80页
        三 一种后人类主义的新本体论第80-87页
    第二节 走向后人类主义与赛博科学观第87-95页
        一 从广义对称性原则到局部对称性原则第88-94页
            1 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分化第88-90页
            2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广义对称性原则第90-92页
            3 “认识论之鸡”的本体论分歧与两种对称性原则第92-94页
        二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局限性第94-95页
    第三节 广义对称性原则和局部对称性原则:从拉图尔到皮克林第95-101页
        一 皮克林生平经历与学术地位第96页
        二 拉图尔对皮克林的影响第96-101页
            1 突显物质力量的重要性第97-99页
            2 从因果模型到突现的进化模型第99-100页
            3 回避传统认识论第100-101页
    第四节 皮克林对拉图尔的超越:局部对称性原则第101-104页
    小结第104-107页
第五章 “情境化知识”与赛博女性主义——哈拉维的赛博科学观第107-141页
    第一节 哈拉维及其赛博宣言第107-113页
        一 哈拉维学术成就及其创作过程第107-108页
        二 哈拉维赛博思想的形成第108-112页
        三 哈拉维的写作风格第112-113页
    第二节 哈拉维的《赛博宣言》及其赛博理论第113-119页
        一 赛博宣言第113-116页
            1 赛博理论的基本内涵第114页
            2 崩坍的界限第114-116页
        二 哈拉维赛博理论的哲学意蕴第116-119页
            1 批判传统二元论第117-118页
            2 跨界的勇气第118-119页
    第三节 赛博理论对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的全新理解第119-121页
    第四节 情境化知识——对科学客观性问题的解读第121-129页
        一 对于客观性的两种不同认识论第121-123页
        二 女性主义对于客观性的重建第123-125页
        三 哈拉维赛博女性主义——对客观性的全新解读第125-127页
        四 对情境化知识的评价第127-129页
    第五节 赛博与转基因生物第129-139页
        一 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第129-130页
        二 “黄金大米”事件概述第130-134页
        三 哈拉维赛博理论下的黄金大米第134-139页
            1 黄金大米被拒斥的根源第136-138页
            2 对哈拉维的转基因生物解读之思第138-139页
    小结第139-141页
第六章 离身性与具身性后人类主义——海尔斯的具身性研究第141-172页
    第一节 后人类主义及其理论困境第141-144页
        一 何谓后人类主义?第141-142页
        二 后人类主义的理论困境第142-144页
    第二节 身体发展脉络第144-148页
        一 传统哲学抛弃身体维度第144-145页
        二 身体缺失的困境和重回身体第145-147页
        三 梅洛-庞蒂的具身性研究第147-148页
    第三节 离身性后人类主义与具身性后人类主义第148-162页
        一 海尔斯的生平著作第149-150页
        二 从人类到后人类的主体转变第150-156页
        三 重回具身性——身体实践第156-162页
            1 身体维度的消失第156-158页
            2 身体和具身性第158-160页
            3 刻写实践与体化实践第160-162页
    第四节 赛博空间、离身性的与具身性的后人类主义第162-167页
        一 虚拟身体的离身性与具身性第163-164页
        二 离身性的赛博空间第164-166页
        三 具身性后人类主义第166-167页
    第五节 具身性后人类的哲学思考第167-170页
    小结第170-172页
第七章 后人类主义视野下科学合理性问题的重审第172-186页
    第一节 科学哲学和科学合理性第173-178页
    第二节 后人类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反思第178-186页
        一 实在论第179-181页
        二 客观性第181-182页
        三 历史性第182-183页
        四 相对主义第183-186页
结语第186-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206-207页
后记第207-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
下一篇:新石器时代祭祀类遗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