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农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 | 第12-13页 |
2.2 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13-14页 |
2.3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与微观农业产业化 | 第14-15页 |
2.4 产业组织理论为农业产业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 | 第15-16页 |
2.5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5.1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6-17页 |
2.5.2 20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第17页 |
2.5.3 西方主要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 第17-18页 |
2.5.4 新产业组织理论 | 第18-19页 |
2.5.5 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 | 第19页 |
2.5.6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第3章 国内外荔枝龙眼产业发展概况 | 第22-27页 |
3.1 国外荔枝龙眼分布及栽培现状 | 第22页 |
3.2 国外荔枝龙眼产销概况 | 第22-23页 |
3.3 我国荔枝龙眼分布及产业现状 | 第23-27页 |
3.3.1 我国荔枝龙眼主要产区分布情况 | 第23页 |
3.3.2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现状 | 第23-24页 |
3.3.3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特点 | 第24-25页 |
3.3.4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4章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38页 |
4.1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现状 | 第27-33页 |
4.1.1 惠州荔枝龙眼产区分布及产能情况 | 第27-28页 |
4.1.2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 第28页 |
4.1.3 惠州荔枝龙眼供求流通与加工情况 | 第28-30页 |
4.1.4 惠州荔枝龙眼的营销方式 | 第30-31页 |
4.1.5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科技现状 | 第31-32页 |
4.1.6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品牌建设情况 | 第32-33页 |
4.1.7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优势 | 第33页 |
4.2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2.1 产业整体布局有待优化 | 第33-34页 |
4.2.2 生产效率稳定性较差 | 第34页 |
4.2.3 产销矛盾较为突出 | 第34-35页 |
4.2.4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 第35页 |
4.2.5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35-36页 |
4.2.6 现代营销模式推进不力 | 第36页 |
4.2.7 缺乏品牌运营战略意识 | 第36-37页 |
4.2.8 产业资金支持不足 | 第37-38页 |
第5章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38-49页 |
5.1 立足产业现状,优化种植规划布局 | 第38-39页 |
5.1.1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 第38页 |
5.1.2 惠州荔枝龙眼种植区划及布局 | 第38-39页 |
5.2 提高产业链综合管理水品 | 第39-44页 |
5.2.1 进一步改良品种,提高生产效率 | 第39-40页 |
5.2.2 尽快建设完善加工及冷贮物流产业体系 | 第40-42页 |
5.2.3 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生产效能 | 第42-43页 |
5.2.4 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水平 | 第43-44页 |
5.3 拓展市场营销及发展品牌战略 | 第44-46页 |
5.3.1 多方位拓展市场,健全营销渠道网络 | 第44-45页 |
5.3.2 充分发挥品牌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45-46页 |
5.4 统筹好社会综合资源的支持 | 第46-49页 |
5.4.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46-47页 |
5.4.2 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 | 第47页 |
5.4.3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 第47页 |
5.4.4 实行土地流转种植补贴 | 第47页 |
5.4.5 强化政府宏观统筹职能 | 第47-49页 |
第6章 讨论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