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望远镜视轴指向及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光电跟踪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方式 | 第16-18页 |
1.2.1 光电跟踪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1.2.2 光电跟踪系统的工作模式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光电跟踪系统高精度指向修正技术 | 第18-19页 |
1.3.2 单站预测跟踪技术国内外现状 | 第19-2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光电跟踪系统观测基本原理 | 第26-58页 |
2.1 时间系统 | 第26-29页 |
2.2 坐标系统 | 第29-39页 |
2.2.1 常用坐标系 | 第29-32页 |
2.2.2 坐标系转换关系 | 第32-39页 |
2.3 光电跟踪系统中的融合估计方法 | 第39-47页 |
2.3.1 光电目标跟踪中观测数据的噪声特性 | 第40-44页 |
2.3.2 光电目标跟踪中的量测融合方法 | 第44-47页 |
2.3.3 两种融合方式的比较 | 第47页 |
2.4 空间碎片观测可见性分析 | 第47-50页 |
2.5 空间碎片摄动力模型 | 第50-53页 |
2.5.1 保守力模型 | 第50-52页 |
2.5.2 非保守力模型 | 第52-53页 |
2.5.3 经验力模型 | 第53页 |
2.6 轨道根数与运动状态之间的转换 | 第53-56页 |
2.7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光电跟踪系统指向误差修正技术研究 | 第58-84页 |
3.1 指向误差的基本描述 | 第58-60页 |
3.2 指向误差源分析 | 第60-63页 |
3.2.1 静态误差 | 第60-62页 |
3.2.2 动态误差 | 第62-63页 |
3.3 指向误差修正原理 | 第63-65页 |
3.4 传统指向误差修正模型 | 第65-69页 |
3.4.1 球谐函数模型 | 第65-66页 |
3.4.2 机架模型 | 第66-68页 |
3.4.3 机架模型的局限性 | 第68-69页 |
3.5 基于ALLAN方差的指向误差修正模型 | 第69-78页 |
3.5.1 ALLAN方差法的基本原理 | 第70-72页 |
3.5.2 光电跟踪系统中随机误差建模方法 | 第72-76页 |
3.5.3 随机误差总体方程的建立 | 第76-77页 |
3.5.4 ALLAN方差法估计的可信度 | 第77-78页 |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基于运动学模型的轨迹预测技术研究 | 第84-106页 |
4.1 空间碎片运动特性分析 | 第84-88页 |
4.2 运动学模型分析 | 第88-90页 |
4.3 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的鲁棒最小二乘法 | 第90-95页 |
4.3.1 观测数据异常值处理 | 第90-91页 |
4.3.2 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分析 | 第91-92页 |
4.3.3 RANSAC算法流程 | 第92-93页 |
4.3.4 基于RANSAC算法的鲁棒最小二乘法 | 第93-95页 |
4.4 基于半参数回归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第95-100页 |
4.4.1 半参数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 第95-98页 |
4.4.2 平滑因子和正则矩阵的确定 | 第98-100页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00-104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轨道预报技术研究 | 第106-136页 |
5.1 光学观测资料定轨需求分析 | 第106-107页 |
5.2 空间碎片动力学轨道确定和预报分析 | 第107-111页 |
5.2.1 运动状态方程 | 第107-108页 |
5.2.2 系统观测方程 | 第108页 |
5.2.3 非线性滤波构建 | 第108-109页 |
5.2.4 轨道确定和预报算法流程 | 第109-111页 |
5.3 纯角度观测值初轨确定方法 | 第111-117页 |
5.3.1 经典拉普拉斯方法 | 第111-114页 |
5.3.2 改进的拉普拉斯方法 | 第114-117页 |
5.4 自适应UKF在轨道预报中的应用 | 第117-131页 |
5.4.1 空间碎片跟踪系统模型 | 第118-119页 |
5.4.2 传统UKF简介 | 第119-121页 |
5.4.3 常值噪声统计估计器 | 第121-126页 |
5.4.4 时变噪声统计估计器 | 第126-128页 |
5.4.5 自适应UKF算法性能分析 | 第128-131页 |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31-135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135-13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36-139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