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纳秒和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概述 | 第10-11页 |
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LIBS技术的特点 | 第13-16页 |
1.4.1 LIBS技术的优势 | 第14-15页 |
1.4.2 LIBS技术的劣势 | 第15-16页 |
1.5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6-18页 |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20-34页 |
2.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过程 | 第20-22页 |
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2.2.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吸收机制 | 第23页 |
2.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辐射机制 | 第23-25页 |
2.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时间分辨特性 | 第25-26页 |
2.4 谱线展宽机制 | 第26-28页 |
2.4.1 仪器展宽 | 第26页 |
2.4.2 Doppler展宽 | 第26-27页 |
2.4.3 自然展宽 | 第27-28页 |
2.4.4 Stark展宽 | 第28页 |
2.4.5 共振展宽 | 第28页 |
2.5 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求解 | 第28-33页 |
2.5.1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求解 | 第29-31页 |
2.5.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求解 | 第31-32页 |
2.5.3 McWhirter判据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LIBS实验设计 | 第34-44页 |
3.1 实验仪器 | 第34-39页 |
3.1.1 激光器 | 第34-36页 |
3.1.2 光谱仪 | 第36-37页 |
3.1.3 探测器 | 第37-38页 |
3.1.4 三维移动平台 | 第38-39页 |
3.2 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 第39-41页 |
3.3 LIBS实验装置 | 第41-43页 |
3.3.1 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3.2 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装置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铝的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研究 | 第44-56页 |
4.1 纳秒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44-47页 |
4.2 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 第47-51页 |
4.2.1 玻尔兹曼斜线法求解电子温度 | 第47-49页 |
4.2.2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延迟时间对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 第51-54页 |
4.3.1 Stark展宽法求解电子密度 | 第51-52页 |
4.3.2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延时时间对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局部热力学平衡(LTE)判定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铝的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研究 | 第56-66页 |
5.1 飞秒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56-57页 |
5.2 谱线的自吸收 | 第57-62页 |
5.2.1 Al等离子体发射谱线的自吸收现象 | 第57-59页 |
5.2.2 激光能量对自吸收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3 延时时间对自吸收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 飞秒激光单脉冲实验 | 第62-64页 |
5.3.1 同一点处激发次数对谱线强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2 激光能量对谱线强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铝表面吸附元素的LIBS检测 | 第66-71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铝表面吸附元素的确定 | 第66-68页 |
6.3 吸附元素Na的来源 | 第68-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