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2章 规划阶段区域典型建筑的构造 | 第19-33页 |
2.1 区域典型建筑的构造 | 第19-22页 |
2.1.1 区域典型建筑分类 | 第19-20页 |
2.1.2 区域典型建筑简化原则 | 第20-22页 |
2.1.3 区域典型建筑构造内容 | 第22页 |
2.2 蒙特卡洛模拟规划建筑信息 | 第22-29页 |
2.2.1 蒙特卡洛模拟原理 | 第22-26页 |
2.2.2 蒙特卡洛模拟负荷相关的建筑属性 | 第26-29页 |
2.3 典型建筑负荷确定方法以及流程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规划阶段冷热负荷计算方法 | 第33-65页 |
3.1 非透明围护结构负荷计算 | 第33-57页 |
3.1.1 非稳态传热计算原理 | 第33-47页 |
3.1.2 双层等效非透明围护结构方法 | 第47-55页 |
3.1.3 围护结构负荷的确定 | 第55-57页 |
3.2 负荷因子法计算 | 第57-63页 |
3.2.1 负荷因子法原理 | 第57-58页 |
3.2.2 负荷因子法分项负荷计算 | 第58-61页 |
3.2.3 规划阶段负荷因子法的应用 | 第61-63页 |
3.3 规划阶段典型建筑设计负荷确定 | 第63-64页 |
3.3.1 区域规划夏季设计冷负荷确定方法 | 第63-64页 |
3.3.2 区域规划冬季设计热负荷确定方法 | 第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冬季间歇运行建筑热负荷差异性研究 | 第65-75页 |
4.1 冬季间歇运行负荷计算差异性的提出 | 第65页 |
4.2 间歇运行逐时热负荷与稳态算法的差异性分析 | 第65-71页 |
4.2.1 间歇运行建筑室内外温差差异性分析 | 第65-66页 |
4.2.2 间歇运行建筑热负荷差异性分析 | 第66-68页 |
4.2.3 间歇运行建筑热负荷成因分析 | 第68-71页 |
4.3 多工况间歇运行建筑设计热负荷差异性 | 第71-73页 |
4.3.1 不同值班温度间歇运行设计热负荷的差异性 | 第71-72页 |
4.3.2 不同预热时间间歇运行设计热负荷的差异性 | 第72页 |
4.3.3 不同值班温度间歇运行设计热负荷的差异性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规划阶段区域负荷计算程序编制 | 第75-83页 |
5.1 区域规划阶段负荷计算程序原理 | 第75-77页 |
5.1.1 MATLAB程序简介 | 第75-76页 |
5.1.2 规划阶段设计负荷程序计算说明 | 第76-77页 |
5.2 程序计算数据输出输入与流程 | 第77-80页 |
5.2.1 程序计算参数输入输出和核心 | 第77-78页 |
5.2.2 程序计算流程 | 第78-80页 |
5.3 程序数据库建立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区域建筑群负荷计算实例 | 第83-95页 |
6.1 贝叶斯理论的后验信息修正 | 第83-85页 |
6.1.1 贝叶斯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83页 |
6.1.2 贝叶斯理论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第83-85页 |
6.2 工程实例计算 | 第85-90页 |
6.3 负荷预测结果分析比较 | 第90-93页 |
6.3.1 逐时负荷误差比较 | 第90-92页 |
6.3.2 设计负荷误差比较 | 第92-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95-9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 | 第103-11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