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李斯特菌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1.2 单增李斯特菌的危害及致病性 | 第9-10页 |
1.1.3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布及污染来源 | 第10页 |
1.1.4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型 | 第10-11页 |
1.2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2.1 传统分离鉴定 | 第11页 |
1.2.2 免疫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2页 |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的表面蛋白和表面抗体 | 第12-13页 |
1.3.1 单增李斯特菌的表面蛋白 | 第12-13页 |
1.3.2 单增李斯特菌的表面抗体 | 第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21页 |
2.1.1 实验菌株与载体 | 第15-1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6-17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1.5 培养基 | 第18页 |
2.1.6 溶液配制 | 第18-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8页 |
2.2.1 单增李斯特菌的培养 | 第21-22页 |
2.2.2 单增李斯特菌的表面蛋白特异性基因序列查找 | 第22页 |
2.2.3 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基因序列验证 | 第22-23页 |
2.2.4 表面蛋白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 | 第23-29页 |
2.2.5 表面蛋白的重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29-32页 |
2.2.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35页 |
2.2.7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5-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1页 |
3.1 单增李斯特菌表面蛋白特异性基因的确定 | 第38页 |
3.1.1 特异性表面蛋白的确定 | 第38页 |
3.1.2 特异性基因序列的确定 | 第38页 |
3.2 基因的特异性验证 | 第38-40页 |
3.2.1 目标基因在李斯特菌属内的覆盖性验证 | 第38-39页 |
3.2.2 目标基因在李斯特菌属外的特异性验证 | 第39-40页 |
3.3 目的蛋白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 | 第40-47页 |
3.3.1 特异性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3.3.2 Peasy-Blunt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3.3.3 pET26b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3.3.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 | 第43-44页 |
3.3.5 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分析 | 第44页 |
3.3.6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 第44-45页 |
3.3.7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45-46页 |
3.3.8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7-48页 |
3.4.1 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 | 第47页 |
3.4.2 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3.4.3 间接ELISA法检测纯化后抗体的效价 | 第48页 |
3.5 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8-58页 |
3.5.1 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种类的选择 | 第48-49页 |
3.5.2 捕获抗体包被量与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初步估计 | 第49页 |
3.5.3 捕获抗体包被量的优化 | 第49-50页 |
3.5.4 封闭液种类的优化 | 第50-51页 |
3.5.5 封闭液浓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3.5.6 封闭时间的优化 | 第52-53页 |
3.5.7 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53-54页 |
3.5.8 检测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54-55页 |
3.5.9 HRP-羊抗鸡抗体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5-56页 |
3.5.10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57页 |
3.5.11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57页 |
3.5.12 特异性验证 | 第57-58页 |
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8-61页 |
4 结论 | 第61-63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1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1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5 展望 | 第63-6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8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