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2页 |
1、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和形成原因 | 第12-16页 |
第一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形成原因 | 第13-16页 |
一、社会真实事件是电影创作的来源 | 第13-14页 |
二、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历史演变 | 第14页 |
三、被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观影需求 | 第14-15页 |
四、创作者的个人追求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形态演变(2013年——2017年)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拿来主义——2013年至2014年的类型模仿学习再现 | 第16页 |
第二节 人性心理的解剖——2014年的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白日焰火》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界徘徊——2015年的本土化叙事意识萌芽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正义伦理——2016年的红色意识探索 | 第18页 |
第五节 时代语境下的人物重构——2016年到2017年的类型元素杂糅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分析 | 第20-28页 |
第一节 人物角色的身份界定 | 第20-23页 |
一、警察与罪犯的自我身份认同 | 第20-21页 |
二、被害者与涉案者的功能性作用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人物本身的心理转变 | 第23-24页 |
一、正面人物的人性化处理 | 第23页 |
二、反面人物的人性化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人物所处的环境空间 | 第24-25页 |
一、现实主义基调下的真实空间 | 第24-25页 |
二、犯罪题材风格化的虚构空间 | 第25页 |
第四节 人物的命运结局 | 第25-28页 |
一、善与恶之间的红黑变异 | 第25-26页 |
二、人物的二元对立格局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28-31页 |
第一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主旋律化 | 第28页 |
第二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红黑冲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中国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内涵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附录 :2013年——2017年主要中国犯罪题材电影一览 | 第32-34页 |
2013年 | 第32页 |
2014年 | 第32页 |
2015年 | 第32页 |
2016年 | 第32-33页 |
2017年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作者简介 | 第35页 |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