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南京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拟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低碳城市建设概述 | 第16-17页 |
2.1.1 低碳城市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低碳城市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协同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20页 |
2.2.1 协同治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协同治理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协同治理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20-25页 |
3.1 单一主体范式失效 | 第20-22页 |
3.1.1 政府主导范式失效 | 第20-21页 |
3.1.2 市场主导模式失灵 | 第21页 |
3.1.3 社会主导力量不足 | 第21-22页 |
3.2 协同治理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契合 | 第22-25页 |
3.2.1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多元性 | 第22-23页 |
3.2.2 低碳城市建设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4页 |
4.1 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成效 | 第26-28页 |
4.2 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4.2.1 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 第28-29页 |
4.2.2 企业能源消耗未得到有效控制 | 第29-31页 |
4.2.3 公众参与水平相对较低 | 第31-32页 |
4.2.4 主体间协同程度较低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经验 | 第34-39页 |
5.1 丹麦哥本哈根 | 第34-35页 |
5.2 德国弗莱堡 | 第35-36页 |
5.3 日本横滨 | 第36-37页 |
5.4 启示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推进南京市低碳城市协同治理的路径探索 | 第39-50页 |
6.1 培育全市价值理念的协同 | 第39-40页 |
6.2 强化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协同 | 第40-45页 |
6.2.1 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6.2.2 发挥企业助力低碳经济作用 | 第41-43页 |
6.2.3 发挥公众构建低碳社会主体作用 | 第43-45页 |
6.3 提高主体间的协同效能 | 第45-50页 |
6.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6.3.2 设立政府牵头的专项协调机构 | 第46-47页 |
6.3.3 建构与完善相应机制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附录:公众低碳意识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