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互联网+”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页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7-18页 |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有益探索 | 第18-23页 |
3.1 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3.1.1 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状 | 第18页 |
3.1.2 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3.2 我国部分省市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有益探索 | 第19-23页 |
3.2.1 浙江省一体化网上政府 | 第19-21页 |
3.2.2 广东省“一窗式”政务服务 | 第21-23页 |
第4章 我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4.1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不均衡 | 第23-24页 |
4.1.1 城乡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普及程度不均衡 | 第23页 |
4.1.2 地区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水平不均衡 | 第23-24页 |
4.2 “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渠道层面存在缺陷 | 第24-26页 |
4.2.1 政府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 第24-25页 |
4.2.2 实体大厅与网上平台未融合,政务服务流程待优化 | 第25页 |
4.2.3 部分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及管理水平低 | 第25-26页 |
4.3 互联网政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 第26-28页 |
4.3.1 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度仍待进一步提高 | 第26页 |
4.3.2 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 第26-27页 |
4.3.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制不健全,缺乏信息安全人才 | 第27-28页 |
4.4 利用新媒体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4.4.1 新媒体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兴起 | 第28页 |
4.4.2 利用政务微博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4.4.3 利用政务微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5章 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31-39页 |
5.1 着力改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不均衡现象 | 第31-32页 |
5.1.1 缩短城乡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普及程度差异 | 第31页 |
5.1.2 缩短地区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差异 | 第31-32页 |
5.2 克服“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渠道层面存在的缺陷 | 第32-35页 |
5.2.1 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立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 | 第32-33页 |
5.2.2 建立O2O政务服务模式,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 第33-34页 |
5.2.3 改善政务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政务服务 | 第34-35页 |
5.3 完善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管理 | 第35-37页 |
5.3.1 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重视程度,培育信息安全文化 | 第35-36页 |
5.3.2 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 | 第36页 |
5.3.3 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信息安全人才队伍 | 第36-37页 |
5.4 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 | 第37-39页 |
5.4.1 利用政务微博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 | 第37-38页 |
5.4.2 利用政务微信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作者简历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