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治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4-20页
    2.1 概念界定第14-17页
        2.1.1 诚信第14-15页
        2.1.2 政府诚信第15-16页
        2.1.3 政府失信第16-17页
        2.1.4 基层政府第17页
    2.2 理论阐述第17-20页
        2.2.1 道德风险理论第17-18页
        2.2.2 委托代理理论第18页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8-20页
第3章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影响第20-29页
    3.1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第20-26页
        3.1.1 呈报虚假信息——以湖南省衡山县统计造假为例第20-21页
        3.1.2 政策多变易变商引资合同纠纷为例第21-22页
        3.1.3 侵犯人民利益——以辽宁镇政府因欠债被纳入失信黑名单为例第22-24页
        3.1.4 背离行政职责——以佛山市三水芦苞镇征地拆迁贪污受贿为例第24-26页
    3.2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的影响第26-29页
        3.2.1 基层政府失信行为影响经济的运行第26页
        3.2.2 基层政府失信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第26-27页
        3.2.3 基层政府失信行为降低公众的信任第27-28页
        3.2.4 基层政府失信行为导致不良风气形成第28-29页
第4章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的原因第29-37页
    4.1 体制机制不健全第29-31页
        4.1.1 政府权力配置不合理第29页
        4.1.2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第29-30页
        4.1.3 诚信保障机制不健全第30-31页
    4.2 政策运行过程中官僚体制的束缚第31-34页
        4.2.1 利用规则缺位寻求保护第31页
        4.2.2 选择性执行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第31-32页
        4.2.3 公务人员双重角色冲突的影响第32-33页
        4.2.4 “官本位”思想弥留至今第33-34页
    4.3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量匮乏第34-37页
        4.3.1 监督机关力度不足第34页
        4.3.2 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第34-35页
        4.3.3 社会监督力量微弱第35页
        4.3.4 封闭性与独占性导致监督不到位第35-37页
第5章 我国基层政府失信行为的治理对策第37-45页
    5.1 改进和完善监督制度第37-39页
        5.1.1 优化政府相关权力配置第37页
        5.1.2 严肃失信惩戒制度第37-38页
        5.1.3 完善诚信保障机制第38-39页
    5.2 加强基层公务人员自身行为规范第39-41页
        5.2.1 培养基层公务人员树立诚信价值观第39-40页
        5.2.2 加强对基层公务人员的内在职业道德约束第40页
        5.2.3 提高基层公务人员的行政能力第40-41页
        5.2.4 对诚信行为突出的公务人员做出表彰第41页
    5.3 提高监督力量,鼓励社会参与第41-45页
        5.3.1 鼓励基层政府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第41-42页
        5.3.2 权力监督机关严格把关第42-43页
        5.3.3 鼓励媒体舆论和大众进行监督第43页
        5.3.4 提高公众参与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第43-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作者简历第49-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南京的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在振兴东北进程中的职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