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依托课题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2 编组站及相关信息系统 | 第16-24页 |
2.1 编组站概述 | 第16-18页 |
2.1.1 编组站及其分类 | 第16页 |
2.1.2 编组站的主要作业 | 第16页 |
2.1.3 编组站本务机车运用流程 | 第16-17页 |
2.1.4 本务机车出入段作业流程 | 第17-18页 |
2.2 SAM系统简介 | 第18-19页 |
2.2.1 SAM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8页 |
2.2.2 SAM系统实现的功能 | 第18-19页 |
2.2.3 SAM系统的作业流程 | 第19页 |
2.3 TDMS系统简介 | 第19-22页 |
2.3.1 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2.3.2 系统功能 | 第21-22页 |
2.4 机务运安系统简介 | 第22-23页 |
2.4.1 机车运用管理 | 第22页 |
2.4.2 乘务管理 | 第22页 |
2.4.3 安全管理 | 第22页 |
2.4.4 日常技术业务学习管理 | 第22-23页 |
2.5 机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案 | 第24-26页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4页 |
3.2 系统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3.3 系统关键技术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系统技术方案 | 第26-50页 |
4.1 本务机车作业计划方案 | 第26-33页 |
4.1.1 车站阶段计划编制步骤 | 第26页 |
4.1.2 精确叫班时间推算 | 第26-31页 |
4.1.3 本务机车出入库计划编制 | 第31-33页 |
4.2 本务机车状态跟踪方案 | 第33-35页 |
4.2.1 本务机车型号识别 | 第34页 |
4.2.2 本务机状态跟踪 | 第34-35页 |
4.3 本务机车作业防控方案 | 第35-37页 |
4.3.1 计划防控方案 | 第35-37页 |
4.3.2 本务机车进路安全防控 | 第37页 |
4.4 系统数据接口方案 | 第37-48页 |
4.4.1 与TDMS系统接口 | 第37-39页 |
4.4.2 与机务运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接口 | 第39-41页 |
4.4.3 与机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接口方案 | 第41-44页 |
4.4.4 与车站施工管理系统接口方案 | 第44-45页 |
4.4.5 与集中控制系统(SAM系统)接口方案 | 第45-47页 |
4.4.6 与高清货检系统接口方案 | 第47-48页 |
4.5 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方案 | 第48-49页 |
4.5.1 防火墙安全策略配置 | 第48-49页 |
4.5.2 系统自身加固防护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系统实现 | 第50-58页 |
5.1 硬件实现方案 | 第50-54页 |
5.1.1 硬件架构方案 | 第50-51页 |
5.1.2 系统硬件配置 | 第51-54页 |
5.1.3 系统网络构成 | 第54页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4-57页 |
5.2.1 系统软件架构 | 第54-56页 |
5.2.2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6页 |
5.2.3 系统软件部署 | 第56页 |
5.2.4 系统软件模块划分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8页 |
6.2 主要技术指标对比 | 第58-59页 |
6.2.1 既有模式下本务机运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58-59页 |
6.2.2 编组站本务机运用管控系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59页 |
6.3 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