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2.1 网络舆情和高校网络舆情 | 第21-23页 |
2.1.1 网络舆情 | 第21页 |
2.1.2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 第21-23页 |
2.2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 | 第23-25页 |
2.2.1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 | 第23-24页 |
2.2.2 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管理 | 第24页 |
2.2.3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 | 第24-25页 |
2.3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3.1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调查设计 | 第28-29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3.1.2 访谈设计 | 第29页 |
3.2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 第29-38页 |
3.2.1 被管理者—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 第29-33页 |
3.2.2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 第33-38页 |
3.3 河北对外经贸学院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4.1 管理者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 第40页 |
4.2 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 第40-41页 |
4.3 缺乏网络交流沟通平台 | 第41-42页 |
4.4 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4.5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落后 | 第43-44页 |
4.6 相关制度与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4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 第45-58页 |
5.1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的原则 | 第45-47页 |
5.1.1 统一思想原则 | 第45页 |
5.1.2 完善监管体制的原则 | 第45-46页 |
5.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5.1.4 主动出击原则 | 第46-47页 |
5.1.5 开放原则 | 第47页 |
5.2 创建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信息管理机制 | 第47-49页 |
5.2.1 创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获取机制 | 第47-48页 |
5.2.2 创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分析机制 | 第48-49页 |
5.2.3 创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输机制 | 第49页 |
5.3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 | 第49-51页 |
5.3.1 建立综合统一的组织机构 | 第49-50页 |
5.3.2 强化各部门的分工协同 | 第50页 |
5.3.3 建设一支舆情引导队伍 | 第50-51页 |
5.4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交流机制 | 第51-53页 |
5.4.1 建立舆情“安全阀” | 第51-52页 |
5.4.2 强化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透明度 | 第52-53页 |
5.4.3 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 | 第53页 |
5.5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处理机制 | 第53-56页 |
5.5.1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常规处理机制 | 第54页 |
5.5.2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 | 第54-55页 |
5.5.3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理机制 | 第55-56页 |
5.6 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构全面保障体系 | 第56-57页 |
5.6.1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专项资金保障 | 第56-57页 |
5.6.2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技术 | 第5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1 | 第63-64页 |
附录2 | 第64-66页 |
附录3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