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影子银行对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2.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2-14页
        1.2.2 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1.2.3 影子银行对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2.4 简要评述第17-19页
    1.3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设计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中国影子银行概述第21-28页
    2.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及特征第21-22页
    2.2 中国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第22-27页
        2.2.1 影子银行“顺周期性”的内涵及表现第22-24页
        2.2.2 中国影子银行“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第24-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概述第28-39页
    3.1 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内涵及表现第28-33页
    3.2 中国货币政策周期性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第33-38页
        3.2.1 经济主体预期的非对称性第33-36页
        3.2.2 价格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第36-37页
        3.2.3 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第37-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影子银行对周期性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机理分析第39-48页
    4.1 信贷传导渠道第一阶段分析第39-43页
        4.1.1 信贷传导渠道第一阶段分析——经济繁荣时期第39-41页
        4.1.2 信贷传导渠道第一阶段分析——经济衰退时期第41-43页
    4.2 信贷传导渠道第二阶段分析第43-46页
        4.2.1 信贷传导渠道第二阶段分析——经济繁荣时期第43-45页
        4.2.2 信贷传导渠道第二阶段分析——经济衰退时期第45-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5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8-61页
    5.1 MS-VAR模型介绍第48-49页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第49-52页
        5.2.1 变量选取第49-50页
        5.2.2 数据处理第50-52页
    5.3 MS-VAR模型分析第52-60页
        5.3.1 最优滞后期和区制的选择第52-53页
        5.3.2 平滑概率分析第53-54页
        5.3.3 转移概率分析第54-55页
        5.3.4 双变量的MS-VAR模型第55-57页
        5.3.5 三变量的MS-VAR模型第57-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61-65页
    6.1 本文结论第61-62页
        6.1.1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顺周期性”第61页
        6.1.2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第61-62页
        6.1.3 影子银行的发展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第62页
    6.2 政策建议第62-65页
        6.2.1 治理影子银行问题“宜疏不宜堵”第63页
        6.2.2 新常态下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第63-64页
        6.2.3 优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调控工具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性监管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QS银行服务管理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