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2页 |
第一节 前人有关祖先神崇拜研究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一、有关商代及西周春秋时期的祖先神崇拜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战国秦汉时期的祖先神崇拜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一) 出土竹简资料 | 第13-21页 |
(二) 其他出土资料:秦石刻文字、秦玉版铭文、汉代买地券、镇墓文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出土文字资料所见祖先神崇拜的价值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祖先神崇拜的理论基础——灵魂不灭观念与中国古代本土宗教 | 第24-42页 |
一、中国古代的灵魂不灭观念与祖先神崇拜 | 第24-27页 |
二、魂魄与精气说以及宇宙生成论 | 第27-32页 |
三、中国古代本土宗教—祖先神崇拜 | 第32-42页 |
第二章 祖先神崇拜的滥觞时期 | 第42-54页 |
第一节 传说时代颛顼以来的神权政治 | 第42-45页 |
第二节 考古资料中所见灵魂不灭意识与祖先神崇拜意识 | 第45-54页 |
第三章 兴盛期的祖先神崇拜与殷卜辞中神权政治特色 | 第54-98页 |
第一节 商代甲骨文所见祖先神在神权崇拜中的地位 | 第54-61页 |
第二节 商代甲骨文中祖先神崇拜的祭祀仪式 | 第61-87页 |
一、祭祀仪式中的迎神活动 | 第61-73页 |
二、祭祀先祖中的祭祀仪式 | 第73-87页 |
(一) 从甲骨文中的"祭"字分析 | 第73-74页 |
(二) 甲骨文中的酒祭 | 第74-81页 |
(三) 甲骨文中的献牲 | 第81-86页 |
(四) 甲骨文中的荐新之祭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商代祖先神崇拜的特点 | 第87-98页 |
一、祖先神祭祀的普遍性现象 | 第87-89页 |
二、祖先神祭祀的集权化原则 | 第89-91页 |
三、商代晚期祭祀祖先神的初步等级化现象 | 第91-98页 |
第四章 兴盛期的祖先神崇拜与周金文中分层化的祖灵祭祀 | 第98-132页 |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神崇拜的特点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周代青铜礼器与金文中所见祖先神崇拜的特点 | 第104-109页 |
一、周代青铜礼器的作用与祖先神崇拜 | 第104-107页 |
二、金文中的祖先神崇拜与周代宗法等级制度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周代金文中祖先神崇拜的内容 | 第109-125页 |
一、金文中求长寿之辞 | 第111-115页 |
二、金文中求福禄之辞 | 第115-119页 |
三、金文中求康祐之辞 | 第119-123页 |
四、金文中祈求保佑自身、家国、官爵之辞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周代金文中祖先神崇拜的二重性 | 第125-132页 |
一、享孝先祖的报恩性目的:养生送死的孝道 | 第126-129页 |
二、享孝先祖的功利性目的:祈福求佑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战国秦汉出土文字所见祖先神崇拜的衰落 | 第132-218页 |
第一节 西周晚期以来祖先神地位的逐渐下降 | 第132-138页 |
一、各种怨天思想的出现 | 第132-134页 |
二、春秋时期思想家的重民轻神思潮 | 第134-136页 |
三、春秋晚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鬼神观是自然主义态度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鬼神系统及祖先神崇拜的特点 | 第138-149页 |
一、战国时期祭祀、丧葬制度的新变化 | 第140-143页 |
二、战国诸子的鬼神观念 | 第143-149页 |
第三节 战国简帛文字所见祖先神崇拜的衰落 | 第149-195页 |
一、战国出土楚简所见祖先神崇拜 | 第150-169页 |
二、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归属与儒墨鬼神观 | 第169-176页 |
三、出土楚简中所见对其他神灵的祭祀 | 第176-183页 |
四、秦玉版铭文与祖先神崇拜的衰落 | 第183-189页 |
五、云梦秦简《日书》所见鬼神性质的新变化及泛神崇拜 | 第189-195页 |
第四节 汉代泛神崇拜的兴盛与出土文字所见祖先神地位进一步衰落 | 第195-218页 |
一、汉代的泛神崇拜 | 第195-200页 |
二、汉代的孝道与厚葬 | 第200-204页 |
三、汉代出土文字资料所见祖先神地位的式微 | 第204-214页 |
四、祖先神崇拜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214-21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18-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2页 |
致谢 | 第232-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34-235页 |